100%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一  【后集】

○帝系類

  歷代統系

伏羲之後有神農神農之後有黃帝是古三皇傳統也三皇之後有少昊少昊之後有顓頊顓頊之後有高辛高辛之後有唐堯唐堯之後有虞舜是古五帝傳統也五帝之後有大禹是為夏后氏傳十七君歷四百餘年而敗亡於桀故湯承之是謂商王傳三十君歷六百餘年而敗亡於紂故武王承之是謂周王傳三十七君歷八百餘年而陵夷於赧由夏而商由商而周是為三代自平王東遷之後雖春秋戰囯之爭彊而皆宗主於周也周衰秦昭王承之至始皇遂六國併一天下傳二世至子嬰而亡故高祖継之是為西漢傳十二帝歷二百餘年而敗亡於孺子故王莽得以篡之莽酷烈天下思漢光武中興而誅莽是為東漢傳十二帝歷一百九十餘年而失於獻帝兩漢之君前後二十四帝而所稱者七制之主也漢之後三囯承之以鼎立有曹丕之魏劉備之蜀孫權之吳而天下三分矣三囯之後有司馬炎立為西晉西晉之後継而為東晉晉自惠帝以來五胡亂華群雄並起而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趙一夏一蜀共十六囯迭興迭於兩晉之間至劉裕取晉而為宋蕭道成取宋而為齊蕭愆取齊而為梁霸先梁而為陳是為南朝在東晉孝武之際而有拓跋珪立而為後魏魏後有宝炬継而為西魏善見継而為東魏東魏禪位故高洋起而為北齊西魏禪位故宇文斍起而為後周其後北齊乃為周所併在西魏恭帝之際又有蕭言附庸立而為後梁是謂北朝周後禪位故楊堅継而為隋而南朝陳氏北朝後梁亦從而天下一統矣隋後禪位故李淵起而為唐傳二十一君而所稱者三宗歷二百九十年而衰於哀帝故朱全忠継之而為後梁梁敗後故李存勗継之而為後唐唐敗後故石敬塘継之而為後晉晉敗後故劉知遠継之而為後漢漢敗後故郭威継之而為後周是為五代唐末之亂諸節度有兵力者各據土僣號若吳楚燕秦閩殷吳越南唐南平二漢二蜀十有餘國承襲于五代之季而後周敗後故 趙太祖継之是為 大宋傳一十六君歷三百一十七年而天下歸于大元嗚呼自三皇訖于五季上下三千八百餘年而三代居其半信夫有道之長也後之君天下者能以三代之心為心則是亦三代而已將見囯祚固如太山天下安如盤石億萬斯年以承天休傳無窮而垂罔極也猗歟休哉

  歷代歌

伏羲神農與黃帝 是謂三皇掌天地 少昊顓頊及高辛

兼以唐虞號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 戰囯七雄侯十二

秦惟二世有楚王 西漢後為莽篡位 東漢誅莽復中興

三囯魏蜀吳継至 西晉承魏都洛陽 東晉起於司馬睿

南朝宋斉及梁陳 北號後魏東西媿 北齊後周同一隅

隋帝興兮乃楊氏 李唐之後有五代 梁唐晉漢周相継

宋受周禪握乾符 忠厚傳家三百歲 帝王神器已有歸

大元接統萬萬世  

  歷代帝王傳授正統之圖

   三皇

太昊 伏犧氏風姓以木德王天下百一十年始畫八卦造書契以龍紀官

炎帝 神農氏姓姜継太昊以火德王天下立一百四十年以火紀官

黃帝 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継炎帝以土德王天下立一百一十年以雲紀官

   五帝

少昊 金天氏黃帝子名摯継黃帝以金德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以鳥名官

顓頊 高陽氏黃帝孫姓姬継少昊以水德王天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以人事命官

帝嚳 高辛氏黃帝曾孫継顓頊以木德王天下都亳在位七十五年

帝堯 陶唐氏帝文告子姓伊耆継文告以火德王都平陽在位七十年棄子丹朱文舜傳賢

帝舜 有虞氏顓頊六世孫姓姚受堯禪以土德王都蒲阪攝政二十年即真五十年棄子商均傳位于禹

      夏

禹 姓姒鯀子舜授以位都韓以金德王在位十五年

啟 禹子在位一十年傳子自此始

太康 啟之子羿廢之因失囯而死在位三十年 

仲康 太康之弟羿廢太康而立之在位十四年

帝相 仲康子徙都商在位二十九年羿逐相篡囯二年其臣寒浞弒之

少康 相之子烕寒浞復禹舊迹立二十一年

帝宁 少康之子立十七年

帝槐 宁之子立二十六年

帝芒 槐之子在位十八年

帝泄 芒之子在位十六年

不降 泄之子立十九年

帝扄 不降之弟立二十七年

帝厪 扄之子在位二十年

孔甲 不降之子好鬼神滛乱諸侯叛之在位二十二年

帝臯 孔甲之子在位十一年

帝發 臯之子在位十三年

桀 帝發之子立五十年□放之天下歸商

     商

湯王 姓子各履契十三代孫文伊尹為相放桀踐位以水德王天下建丑之月為正都于亳在位十三年

外丙 湯之次子在位二年

仲壬 湯之少子在位四年

太甲 湯嫡孫立而不明後伊尹放于桐宮悔過復立三十三年號太宗

沃丁 太甲之子立二十九年

太庚 沃丁弟立二十五年

小甲 太庚之子立三十六年以七年二月甲申朔日始起曆

雍已 小甲之弟在位十四年

太戊 雍已之弟桑穀共生于朝懼修德在位七十五年號中宗

仲丁 太戊之子自亳遷于囂在位十二年囯內阜安

外壬 仲丁之弟立五年

河亶甲 外壬之弟自立遷都于相在位十年

祖乙 河亶甲之子自相遷于耿在位二十年

祖辛 祖乙之子立十六年

沃甲 祖辛弟在位二十年

祖丁 沃辛之子在位二十二年

南庚 沃甲之子立二十九年

陽甲 南庚弟立八年自仲丁以來多廢嫡立弟爭位相伐

盤庚 陽甲之弟改殷曰商復歸于亳凡五遷都在位二十九年

小辛 盤庚弟立二十二年

小乙 小辛弟在位二十二年

武丁 小乙子夢得傅說為相商道復興享囯五十九年號高宗

祖庚 武丁之子在位七年

祖甲 祖庚之弟立十七年

廩辛 祖甲之子在位六年

庚丁 廩辛之弟在位六年

武乙 庚丁之子遷都于河北立五年

太丁 武乙之子在位三年

帝乙 太丁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立少子辛

紂辛 帝乙之子立三十四年沉湎旡道武王伐之王赴火而死天下帰周

   周

文王 姓姬名昌商時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

武王 發文王子伐商放紂以木德王建子為正在位七年

成王 誦武王子幼冲嗣位周公攝政七年在位三十七年

康王 劉成王之子成康之際刑錯不用在位二十六年

昭王 瑕康王之子南征弗反在位五十一年

穆王 浦昭王之子作甫刑在位五十五年

共王 繄扈穆王之子在位一十年

懿王 囏共王子徙都槐里在位二十五年

孝王 辟方懿王子時周道陵遲在位一十五年

夷王 爕孝王子時諸侯來朝下堂迎之在位十六年

厲王 胡夷王子禁言監謗囯人襲之王出秦流于彘在位四十年

宣王 靖厲王子二相立之周室中興在位四十六年

幽王 宮□宣王之子惑於褒姒中侯攻殺之在位十一年

平王 宜臼幽王子遷都洛陽是為東周在位五十年

桓王 林平王孫立二十三年

莊王 佗桓王子在位十五年

僖王 胡齊莊王子在位八年

惠王 閬僖王子立二十五年

襄王 鄭惠王子立二十四年

頃王 壬臣襄王子在位六年

匡王 班頃王子在位六年

定王 瑜匡王弟立二十二年陸渾之戎使人問鼎

簡王 夷定王子立十四年

靈王 泄心簡王子生而有髭在位二十八年孔子生於二十一年

景王 貴靈王子立二十五年

悼王 猛景王庶子立一年

敬王 匄景王子立四十四年

元王 仁敬王子在位九年

貞定王 介元王子立二十八年

哀王 去□真定王子立三月弟叔帶殺王自立為思王凡五月頹殺之

考王 頹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自立凡十六年

威烈王 午考王子立二十四年

安王 驕威烈王子立二十六年時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

夷烈王 喜安王子在位七年

顯聖王 扁夷烈王弟立四十八年

慎靚王 定顯王子在位七年

赧王 延慎靚王子在位五十九年崩後十年東西周併於秦

   春秋十二國

魯 姬氏侯爵武王封周公旦于曲阜傳三十四主楚考烈王之

齊 姜氏侯爵武王封太公望都營丘凡二十八主齊田和之

陳 媯氏侯爵武王封胡公滿于陳囯凡二十四主楚惠王之

曹 姬氏侯爵武王封弟叔振鐸傳二十五主宋景公之

燕 姬氏伯爵武王封召公奭傳三十八主列七囯始強大

蔡 姬氏侯爵武王封弟叔度傳二十二主楚惠王之

衛 姚氏侯爵成王封弟康叔傳三十七主秦廢之

宋 子氏侯爵成王封微子啟傳二十二主齊湣王之

楚 羊氏子爵成王封熊繹傳二十五主列於七囯

晉 姬氏侯爵成王封弟叔虞傳三十九主韓趙魏之

秦 嬴氏伯爵周孝王封非子傳二十九主列於七囯

鄭 姬氏伯爵周宣王封弟威公立傳二十二主韓哀侯之

   戰國七雄

咸陽秦王 嬴氏起周武王時至惠武始称王傳昭襄九主始周王天下

頴川韓王 韓氏世仕晉周烈王命韓虔為諸侯至安凡十主始皇之

大梁魏王 魏氏世仕晉威烈王命魏斯為諸侯至王假凡八主始皇之

襄郢楚王 芊氏起自周成王時傳及負芻十主始皇之

薊北燕王 姬氏起周武王時傳至王喜凡十一主始皇

邯鄲趙王 趙氏世仕晉周威烈封籍為諸侯傳及代王十二主始皇之

營丘齊王 田氏仕齊至周安王封田和為諸侯傳及主建七主始皇之

   秦

昭襄王 稷襲世爵蕃屏周室四年初為田開阡陌明年遷周九鼎于秦立五年

孝文王 戊昭襄王子在位三日薨傳位于太子楚

莊襄王 楚孝文王子嗣位使相囯呂不韋攻周周盡入其國立四年傳于太子政

始皇帝 政復姓趙六囯天下一統亡道称帝以十月為正立三十七年廵海上崩

二世皇帝 胡亥始皇少子趙高李斯奉立在位三年

三世秦王 子嬰始皇孫殺趙高即位四十六日沛公至霸上王素車出降天下歸漢

   西漢

高祖 姓刘諱邦興兵五年破秦楚即位十二年以火德王都長安

惠帝 盈高祖子在位七年嗣

呂后 雉高帝后臨朝称制八年諸呂專權幾危刘氏賴刘章周勃誅諸呂

文帝 恒高帝次子封於代是為代王諸呂遠迎立之即位二十三年廟號大宗

景帝 啟文帝子在位十六年

武帝 徹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始有年號曰建元

昭帝 弗陵武帝少子在位十三年崩嗣霍光迎立昌□王賀賀滛戱度光復廢

宣帝 詢武帝曾孫霍光定策立之在位二十五年號為中宗

元帝 奭宣帝子即位十六年

成帝 鷔元帝子即位二十六年

哀帝 欣元帝庶孫在位六年

平帝 衎元帝庶孫即位五年帝浸長外戚莽謀逆弒帝乃立孺子嬰三年莽遂篡立

   東漢

光武 秀高帝九世孫更始時為蕭王建武三年盆子降光武立廟號世祖都洛陽

明帝 莊光武第四子即位十八年廟號顯宗

章帝 烜明帝第伍子在位一十三年號肅宗

和帝 肇章帝弟四子十歲即位竇氏臨朝後誅竇憲在位一十七年

殤帝 隆和帝少子即位時誕育百餘日鄧后臨朝張禹參政在位一年崩

安帝 祐父清何孝王鄧后詔為殤帝後帝幼冲即位十九年

順帝 保安帝大子安帝崩孫程等立帝帝寵任□官授政鄧后之族在位二十年

冲帝 炳順帝子即位二歲梁太后臨朝梁冀輔政一年崩乃立建平侯纘

質帝 纘章帝元孫梁冀跋扈使左右進鴆而崩在位一年

桓帝 志章帝曾孫梁后與冀立之在位二十一年

靈帝 宏章帝元孫竇后立之在位廿二年

献帝 恊靈帝次子董卓廢大子辯立帝三十一年曹操篡之

   蜀

先主 刘備漢中山靖王後漢即位成都三年謚昭烈帝

後主 禪備之子立四十一年降魏封安樂公

   吳

太皇帝 孫權孫武之後漢末天下三分都於建康立三十年

會稽王 亮權少子立七年為係綝所廢

景皇帝 休權弟六子在位二年

烏程侯 皓孫和之子立十七年後降晉

   魏

文帝 曹丕魏王操之子受漢禪都洛陽立七年

明帝 睿文帝之子在位十三年

齊王 芳明帝飬子立十五年曹爽專政爽誅司馬師廢帝歸藩于斉以避位

高貴鄉公 髦文帝孫立六年司馬昭秉政帝勒兵誅昭兵敗遇弒

陳留王 渙操之孫在位六年遜于晉封帝為王

   西晉

武帝 司馬炎文帝□之子受魏禪以金德王在位二十五年廟號世祖宣帝景帝文帝皆帝追謚

惠帝 □武帝次子不克負荷変難継起賈后凶險戎羯称制立十七年司馬越鴆之

懷帝 熾惠帝弟継乱立六年前趙刘淵陷洛陽帝蒙塵平陽為聦所害

愍帝 鄴武帝孫於奔播之後即位長安四年刘淵陷長安帝蒙塵平陽為聦所害

   東晉

元帝 睿宣帝曾孫即位建康王敦作亂立六年廟號中宗

明帝 紹元帝之子在位三年廟號肅宗

成帝 衍明帝子蘇峻遷帝于石頭溫憍等攻峻斬之在位十七年廟號顯宗

康帝 岳成帝弟成帝大子丕奕皆在襁褓故庾水迎立帝在位二年

穆帝 目冉康帝子幼孠位楮大后臨朝用桓溫在位十七年崩無孠廟號孝宗

哀帝 丕成帝長子褚后奉迎即位在位四年崩

廢帝 奕哀帝母弟褚太后奉迎篡位五年桓溫謀於卻超廢帝為海西公

簡文 昱元帝少子桓溫奉迎即位二年崩

武帝 擢簡文第三子即位二十四年崩

安帝 德宗武帝長子幼而不惠桓溫子示篡位一年刘裕使王韶之益帝在位二十四年

恭帝 德文安帝母弟相囯刘裕矯詔立之孠位二年乃遜位于宋

   晉魏間十六國

前趙 劉淵新興匈奴人據平陽稱侯四主二十六年為石勒之

後蜀 李特巴西人晉時據益州六主四十六年晉穆帝遣桓溫之

前凉 張車丸安定人晉時據凉州九主七十六年為前秦符堅之

後趙 石勒上黨匈奴人晉元帝時據襄囯六主三十一年為閔所

前燕 慕容皝 昌黎鮮卑人晉時據鄴四主八十五年前秦符堅之

前秦 符健畧陽氐人晉時據長安六王四十四年後秦姚興之

後燕 慕容垂皝之弟五子晉武帝時據中山四主二十五年北燕馮跋之

後秦 姚長赤亭羗人晉時據長安三主三十四年晉安帝遣劉裕之

西秦 乞伏囯仁鮮卑人晉時據金城四王四十六年大夏赫連勃勃之

後凉 呂光畧陽氐人晉武時據姑職四主十八年後秦姚興之

南凉 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晉安帝時據廣武三主十八年西秦之

南燕 慕容德皝 之少子晉安時據廣固二主十一年帝遣劉裕之

西凉 李嵩後凉之臣晉時據姑職三主共二十五年北凉之

北凉 沮渠蒙遜盧水胡人安帝時據張掖二主三十九年後魏世祖之

大夏 赫連勃勃匈奴之後安帝時據朔方三主二十二年後魏世祖之

北燕 馮跋信都人晉安時據昌黎二主二十八年後魏世祖之

   南朝

    宋

武皇帝 刘裕漢楚元王交廿一世孫受晉禪立三年都

榮陽王 義符武帝長子立一年徐羡之等廢帝為王

文皇帝 義降武帝弟三子即位三十年太子劭弒帝篡位

孝武帝 駭文帝弟三子羣臣奉命誅劭立十一年

前廢帝 子業孝武子狂暴誅百司立一年為湘東主彧所弒

明皇帝 彧文帝弟十一子立八年

後廢帝 昱明帝子立四年蕭道成等弒之

順皇帝 准明帝第三子立二年

    南齊

高皇帝 蕭道成仕宋為相受宋禪即位四年都于建康

武皇帝 膹高帝長子即位十一年

欎林王 昭業武帝嫡孫即位六月西昌侯鵉廢為王

海陵王 昭文欎林王之弟立六月皇太后廢帝為王立侯鵉

明皇帝 鵉始王安道生之子立五年

東昏侯 宝卷明帝弟二子荒淫在位二年為王珍囯所弒

和皇帝 宝融明帝弟八子蕭衍奉帝即位都建鄴立一年遜于梁

    梁

武皇帝 蕭衍與齊同祖受齊禪即位四十七年都建康帝崇佛戎為侯景所制而崩

簡文帝 綱武帝弟三子立二年受制侯景景廢帝為聖安王后篡其位號曰漢

孝元帝 繹武帝弟七子知臺城不守立行臺於江陵蕭言入寇江陵帝遇弒

敬皇帝 方智元帝弟九子陳霸先殺王僧辨立三年封霸先為陳王遜位于陳

    後梁

宣皇帝 蕭登昭明太子統之子即位江陵立八年附庸於魏

孝明帝 山帰宣帝弟三子即位二十三年崩後附庸於隋

莒國公 琮明帝長子隋文帝命嗣立二年后奔陳文帝命廢其囯

    陳

武皇帝 陳霸先仕梁為陳王受梁禪都建康即位三年

文皇帝 舊始興昭列王長子宣太后奉遺詔迎立七年

臨海王 伯宗文帝長子宣太后以帝仁弱旡人君之量遂廢為王立二年

孝宣帝 頊始興昭烈王弟二子宣太后迎立即位十四年

長城公 叔宝宣帝長子在位八年隋文帝之

   北朝

    魏

太祖道武皇帝 姓拓拔名珪晉安帝時即位都平城立二十四年清河王劭等弒之

太宗明元皇帝 嗣太祖長子誅劭即位立十五年

世祖太武皇帝 壽太宗長子立二十九年中常侍宗愛弒之

高宗文成皇帝 濬世祖嫡孫以太子晃祖即位在位十三年

顯祖献文皇帝 洪高宗太子立五年傳于太子宏自称為太上皇帝

高祖孝文皇帝 宏顯宗太子立二十九年改姓元遷都洛陽是為元魏

世宗宣武皇帝 恪高祖第一子立十六年

肅宗孝明皇帝 翊世宗第二子立十三年后鴆帝立幼王釗

恭宗孝莊皇帝 子攸彭城王懿第二子朱榮奉迎即位沉太后釗于泗淵在位三年遇弒

前廢節閔皇帝 恭廣陵惠王羽之子朱世隆筭立位一年高歡廢帝為節閔尋遇弒焉

後廢中興王 朗章武王隆之子丞相高歡奉迎即位信都立六十日禪于孝武帝

孝武出皇帝 修廣平王懷之子高歡奉迎立三年宇文泰迎帝入長安鳩帝立文帝

    東魏

孝靜帝 善見清河主亶之子孝武奔長安丞相高歡奉帝即位于鄴十七年禪位于斉

    西魏

文帝 宝炬孝文孫丞相宇文泰鴆孝武迎立帝于長安立十七年

廢帝 欽文皇長子嗣位二年宇文泰緫百揆殺尚書元□置帝於雍州□相

恭帝 廓廢帝之弟宇文泰立之三年泰薨帝禪位于周

    北齊

文宣帝 高洋丞相歡次子受東魏禪即位晉陽十年

廢帝 因文宣帝太子立一年李太后廢之

孝昭帝 演文宣母弟在位二年

武成帝 湛孝昭母弟即位四年傳位東宮自為太上皇

後主 緯武帝長子即位十三年為周所虜

    後周

孝閔帝 宇文斍丞相泰第二子受西魏禪都長安即位一年為晉公護弒之

明皇帝 毓泰長子晉公護迎立四年致幽弒之禍

武皇帝 邕泰弟四子誅護之後中外翕然立十八年廟高祖

宣皇帝 贇武帝長子驕侈淫乱在位一年傳于太子

靜皇帝 衍宣帝長子受內禪立二年元舅楊堅輔政詔遜位于隋

   隋

文帝 楊堅受周禪後梁陳海內一統以火德王天下都長安立二十四年太子廣遣張衡弒之

煬帝 廣文帝第二子立十一年廵遊天下窮極侈靡唐公李淵文義兵入長安為宇文士及所弒之

恭帝 侑煬帝之孫封代王煬帝南遊江都李淵入長安迎立帝即位二年天下大乱禪位于唐

   唐

高祖 李淵仕隋為太原留宗与子世民起兵取天下受隋禪以士德王都長安在位九年

太宗 世民高祖次子殺兄建成為皇太子在位二十三年

高宗 治太宗第九子在位二十四年與后則天称為二聖

武后 明空高宗皇后受遺詔補中宗决政后因廢中宗自立革命称周即位二十一年復位中宗

中宗 顯高宗第七子武后寢疾復帝位六年韋皇后鴆帝嬌詔立溫王重茂

睿宗 旦高宗第二子旦子隆基誅韋后逆黨濕王重茂遜位為帝在位三年

元宗 隆基睿宗第三子受內禪立四十二年未年安祿山反陷京帝幸蜀後五年崩

肅宗 亨元帝第三子元宗幸蜀帝收兵至靈武裴冕奉帝即位複兩京立七年

代宗 豫肅宗長子中官程元振奉迎即位十七年魚朝恩等弄權

德宗 适代宗長子即位二十六年朱泚大乱

順宗 誦德宗長子寢疾踐阼立一年傳位太子自称皇太上

憲宗 純順宗長子立十五年為陳洪志所弒

穆宗 常憲宗第三子中官陳洪志奉帝即位立四年唐自順宗後八世宦官所立七君

敬宗 湛穆宗長子嗣位二年中官刘克明弒帝迎立絳王悟

文宗 昂穆宗第二子王守程等誅克明弒絳王立十四年

武宗 炎穆宗第五子中官陳洪志迎立六年

宣宗 忱憲宗第十三子中官馬元贄迎立十三年

懿宗 催宣宗長子中官主宗实迎立十四年

僖宗 儇懿宗第五子中官刘行深迎立十五年中和四年誅黃巢

昭宗 曄懿宗第七子立十六年為朱溫所弒

哀宗 祝昭宗第九子朱溫既弒昭宗矯詔迎立即位三年乃詔禪于朱溫

   五代

    梁

太祖 朱溫宋州碭山人受唐禪即位六年都汴京為弟二子郢王友珪所弒

均王 頊太祖弟四子与群臣誅友珪立十一年唐人取曹州帝為其臣皇甫璘見殺

    唐

從珚明宗養子弒愍即位三年石敬瑭引蕃兵至河陽王積薪自焚

莊宗 李存勗克用長子梁即位四年都洛陽郭從謙作乱帝為流矢中崩

明宗 亶本夷狄無姓氏克用養為子莊宗遇弒乃立八年

愍帝 從厚明宗弟三子明宗不豫詔帝即位潞王文兵至南州見弒

潞王  從珚明宗養子弒愍即位三年石敬瑭引蕃兵至河陽王積薪自焚

    晉

高祖 石敬塘太原人與契丹王起兵唐契丹立敬塘為晉帝都汴京在位七年崩

少主 重貴高祖從子景延廣宣詔立之在位五年即律德光篡位称囯為大遼

    漢

高祖 刘知遠仕晉為北平王少帝北狩王因晉乱即位太原入都汴京立一年

隱帝 承祐高祖弟二子即位二年為郭永明所弒

    周

太祖 郭盛邢州堯山人仕漢為樞密使漢隱帝遇弒遂即位都汴京立三年崩

世宗 榮本姓柴太祖飬子奉遺制即位六年然曆数有帰故降年不永

恭帝 宗訓世宗長子七歲即位六月禪位于聖宋封為鄭王奉周礼

   五代間僣偽

福建閩王 王審知唐僖宗朝據泉州至梁太祖封審知為閩王凡七主共六十年江南唐王遣王建之

吳越國王 錢鏐杭州人唐昭宗以□討董昌有功進封吳越囯王鎮兩浙五主八十四年太祖朝俶納兩浙

淮南吳王 楊行密唐昭宗時據揚州封吳王傳四主共四十七年遜位于相囯唐王李昇

湖南楚王 馬殷唐昭宗時拜殷武安軍留後梁太祖封為楚王六主五十七年江南唐王之

荊南秦王 高季興唐哀帝時自称忠囯軍晉後子興據荊南受吳封為秦王五主共五十七年納印降于太祖皇帝

北幽燕王 刘守光梁太祖時鎮幽州因僣號称帝十四年河東晉王帥兵收幽州殺守光于太原

廣南漢王 刘隱梁均王時據廣州僣帝號囯称漢凡四主共五十五年太祖皇帝遣潘美擒刘鋹嶺南乃平

西川蜀王 前蜀王建據西川二主十八年李克用□之後蜀孟知祥三主三十三年太祖朝昶出降

江南唐王 李昇姓徐知誥晉高祖時受淮南吳王禪即位據江南三主共三十九年太祖朝帰降

河東晉王 刘崇漢高祖母弟周大祖起隱帝遇弒崇據河東太原称晉王四主共二十八年太祖皇帝朝帰降

   宋朝

太祖 諱匡胤宣祖弟二子周顯德七年庚申正月四日受周禪立一十七年

太宗 諱炅宣祖弟三子太祖弟在位二十二年

真宗 諱一日太宗弟三子在位二十五年

仁宗 諱禎真宗弟六子在位四十二年

英宗 諱曙太祖孫濮王子在位四年

神宗 諱頊英宗子在位十八年

哲宗 諱煦神宗第六子在位一十五年

徽宗 諱佶神宗第十一子在位二十五年

欽宗諱桓徽宗子在位二年高宗諱搆徽宗弟九子渡江都臨安府在位二十六年孝宗諱睿高宗嗣秀王子在位二十七年光宗諱惇孝宗弟五子立五年寧宗諱擴光宗長子立二十年理宗諱昀寧宗次子立四十二年度宗諱壑在位十年幼主諱顯在位二年

  歷代源流

   伏羲氏

風姓之祖母曰華胥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蛇身人首都陳以木德王為蒼精之君太昊時有神龍負圖出於河則而畫之為八卦又以名師与官作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犧牲祭祀於是乎備故曰伏羲氏

   神農氏

姜姓之祖母曰女登有神龍首感女登而生神農人身牛首都曲阜以火德王為赤精之君炎帝時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師与官列廛於囯以通貨帛日中為市以交有甞百草以教民種故有本草書為耒耜以教民耕故曰神農氏

   軒轅氏

姬姓之祖母附宝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娠二十四月生軒轅於壽丘都涿鹿以土德王為黃精之君黃帝時有景雲瑞以名師与官字書筭数律曆甲子舟車宮室衣裳文繡軒冕物名器用皆自此始居軒轅丘故軒轅氏

   五帝

    少昊

巳姓之祖青陽之裔名摯母曰女節見有星如虹下流意感而有娠生少昊自穹桑迁曲阜以金德王為白精之君金天氏時鳳鳥適至以名師与官帝有四子曰重為勾芒是謂木官曰該為蓐收是謂金官曰脩曰熙為玄冥是謂水官

    顓帝

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昌僕有星貫月如虹感而生顓帝共工氏為害帝伐之伐少昊有天下都帝丘以水德王為黑精之君高陽氏帝子曰祝融火官也有才子八人曰八凱

    帝嚳

黃帝曾孫也祖元父僑極不在位嚳為顓帝族子代顓帝有天下都亳以木德王高辛氏曆日月以迎送序星辰以著眾娶陳鋒生放勳娶娵訾生摯文有才子八人曰八元

    帝堯

高辛氏之子母陳鋒氏遇赤龍暉然感而娠生堯眉有八彩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都平陽爕調四氣則命羲和教養万民則委稷契以火承木為火德陶唐氏禪位于虞舜

    帝舜

高陽氏之裔父曰瞽叟母握登見大虹感而生舜目有兩眸堯崩三年喪畢踐天子位都蒲阪寫孝意於五絃之琴形威德於兩階之舞以土承火為土德有虞氏禪位于夏禹

   三代

    夏

之先黃帝之後高陽氏孫曰鯀堯用鯀治水無功舜文鯀之子禹以成父績禹抑洪水天下平堯以其功賜姓姒氏舜為天子薦禹為嗣舜崩三年喪畢踐天子位都安邑囯夏其德推金其正建寅色尚黑別五服敘九疇薦益於天朝覲獄訟謳歌者不之益而之啟啟遂踐天子位能継禹之道啟之子太康畋于洛弗反夷人始畔少康由一旅之眾復禹績成中興桀德作威民墜塗炭成湯放桀于南巢天下帰商焉

    商

之先有娥氏配高辛氏見玄鳥卵吞之生契契為堯司徒教民有功封商賜姓子氏契十二世出主癸主癸生成湯湯名履継王癸有囯用伊尹伐桀踐天子位都亳囯殷其德推水其正建丑色尚白法三聖式九圍出野祝網以身禱旱太甲不明伊尹放諸桐忠庸克終厥德為賢聖君称太宗太戊相伊陟桑穀共生懼而修德諸侯帰之称中宗武丁相傳說雉升鼎而雊懼而修德商復興称高宗紂辛德天下帰周焉

    周

之先帝文告之妃姜嫄履巨人跡生棄堯命棄播種百穀封於郃陽賜姓姬氏后稷子不窋不窋孫公刘居邠公刘傳古公迁于歧周始基王迹及季歷則兄長克君而帝為之作邦作對矣后稷至季歷十四世然世世修德莫若文王文王季歷子名昌即西伯也施仁以治歧布惠以造周居羑里因而演八卦為六十四卦因卜獵得呂望於渭水之間載之以帰是為太公自虞芮質厥成而漢南諸侯帰者四十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其可謂至德也巳矣武王文王子名發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渡孟津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乃東伐紂紂登鹿臺自燔而死諸侯尊武王為天子都鎬囯周其德推木其正為建子之月色尚青武王西帰問□子以作洪範反商政廣文成王幼冲命周公以居家宰康王嗣位命畢公保釐成周成康之際天下太平刑措不用四十餘年成康之後厲王道天下蕩蕩綱紀文章宣王継之任申伯仲山甫南征北伐復文武之境土遂為周室中興之主幽王不德平王東迁天下遂為東西二周王室日微諸侯日盛斉桓晉文迭為伯主挾天子以令諸侯陽為尊周之文至威烈王而名分俱喪赧王卒九鼎宝器尽歸于嬴秦矣

   秦

始皇名政莊襄王之子始皇立之二十六年滅六囯并天下自称始皇帝朝賀自十月朔德惟水色尚黑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燒之盧生等議始皇怒而坑之四百六十餘人有奏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恐為胡人所亡北築長城万里以限匈奴二世胡亥継立為趙高所弒三世子嬰殺趙高為秦王四十六日沛公破秦軍入武関至灞上子嬰降月餘項羽至殺子嬰遂屠咸陽燒其宮室秦之後分其地為三號曰三秦而秦竟矣

   兩漢

    西漢

高祖姓刘名邦字季沛豊人初為泗上亭長夜徑澤中有大蛇當道乃拔劍斬蛇後人見一老嫗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也赤帝子斬之元年至灞上子嬰以皇帝玺降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從項羽約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五年羽敗垓下即帝位于汜水之陽都長安推火德惠帝継立享囯日淺呂后臨朝擅王諸呂陳平周勃等共誅之尊立文帝継以景帝二君皆以節儉為先以農桑為本以寬厚為尚故五六十載黎民醇厚移風易俗武帝承文景富庶之餘好大喜功窮奢極侈末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昭帝幼冲霍光秉政居伊周之□宣帝承武昭之弊綜核名實信賞必罰以致中興穀石之□□於五錢金芝之秀至於九莖德侔高祖功優文帝自是而□漢祚漸弱元成委靡外戚擅權至哀平之世而囯危矣王莽鴆平帝陽立孺子嬰而天下遂為新室至光武中興復為東漢

    東漢

光武諱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孫王莽末寇盜蜂起光武与諸將徇昆陽王莽遣王尋王邑將兵百万巨無霸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光武自將步騎千餘与尋邑合戰光武奔之斬首数千百級殺王尋莽兵大潰天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虎豹皆服士卒爭赴溺死王邑等輕騎逃走三輔豪傑共誅王莽傳首詣宛更始北都洛陽立光武為蕭王又趙繆詐以卜者王郎立為天子都邯鄲光武誅之諸將議上尊號奏曰漢遭王莽宗廟廢絕豪傑憤怒兆人塗炭大王首文義兵更始因其資以據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統敗乱綱紀大王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後拔邯鄲北州弭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所与辝光武不聽諸將固請之光武曰寇賊未平四面受敵何遽欲正號乎耿純進曰時不可留眾不可逆言甚誠切光武深感鄗人強華奉赤符曰四七之際火為主群臣因復奏曰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荅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命有司設壇即皇帝位正火德尚赤車駕入洛陽遂都焉三年馮異与赤眉戰于崤底大破之餘眾南向帝□將征之赤眉望見震怖遣使乞降赤眉群臣面縛奉高皇帝玺綬遂為中興之主光武傳明帝明帝傳章帝章帝以後漢祚日微至獻帝遜位魏王丕刘備称帝于蜀孫權称王於吳天下遂三分矣

   三囯

    蜀

先主姓刘氏名備字元德漢中山靖王後益州牧刘璋迎備為援以禦曹操備將卒数萬入益州璋出降魏黃初二年即皇帝位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腹心関羽張飛為牙謀復漢業以囯勢單微故其志不遂子禪立初用賢相諸葛亮為致理之君終惑閹寺黃皓為昏暗之主魏陳留王□□□征之降魏

    魏

文帝姓曹氏名丕沛囯人漢相囯參之後父武帝諱操字孟德為漢外戚善用兵以伐叛臣黃卓黃巾等功封魏公加九錫靈献之世進公爵為王建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蹕文帝嗣父為魏王受獻帝禪即皇帝位推土德魏乃據中原其地最廣幾有天下之半吳蜀皆偏方之地然吳有長江之限蜀有劍閣之險故魏不能併吞吳蜀傳五世陳留王懦能為禪位于晉矣

    吳

太皇姓孫氏名權字仲謀乃孫堅之次子兄孫策為吳侯將死以事授之破曹操于赤壁擒関羽於荊州魏太和三年即皇帝位孫權世以勇武顯魏文帝封權為吳王都建康據江□之地子亮立為大將軍孫琳黜為會稽王弟六子休立因臘受賀詔武士縛琳殺之皓継立驕淫麄暴晉武帝命王濬征之降晉

   兩晉

    西晉

武帝司馬氏諱炎字安世祖懿初從魏武辟為文斈掾父昭居相囯進爵封為王炎嗣相囯晉王位尋受魏禪即皇帝位都洛陽推金德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後欲矯以仁儉有司言御牛青絲紖継詔以青麻代之初置諫官以傳元皇甫陶為之元上疏乞文清遠之臣以厚風節退虛鄙之子以懲不恪武帝嘉納其言刘元海可除而不除卒令擾乱中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懷帝継立而石勒作乱刘曜入京焚宮廟辱妃后官民宗室死者十餘万懷帝愍帝皆為刘聦遇弒

    東晉

元帝名睿字景文永嘉初用王導計鎮建鄴及西都不守承制改元称王愍帝崩元帝遂即位正金德都建康太安之際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當西晉微弱之□□原擾乱元帝兄弟五人南渡江馬者言其如龍乃人君之□即元帝也元帝雖為中興之主有取中原之機而不能乘故刘琨祖逖諸人恢復之志不克遂明帝餘賢能剪平寇難而享囯不永武帝字昌明安帝立而有讖云昌明之後有二帝刘裕密使王韶之縊安帝而立恭帝恭帝禪于裕卒為裕所弒

   南朝

    宋

武帝 【 継東晉】 刘氏名裕字德与彭城人元熙二年受晉禪帝以儉先天下碎琥珀枕施直腳床卻入筒布用葛灯籠至順帝遜于斉

    斉

太祖 【 継宋】 蕭氏名道成字紹伯蘭陵人建元元年受宋禪帝性簡儉後宮器物以鐵為飾內殿黃紗帳宮人紫皮履至和帝遜于梁

    梁

武帝 【 継斉】 蕭氏名衍字叔達蘭陵人中興四年受斉禪帝溺於釋教郊廟牲以麪宗廟薦菽粟設四部遮大會至恭帝遜位于陳

    陳

武帝 【 継梁】 陳氏霸先字康囯吳興人永定元年受梁禪帝雄武英畧性甚仁愛侯景反以子女玉帛皆頒于將士至後主囯于隋

   北朝 【 非正統】

    後魏

太祖皇帝之後拓跋氏名珪東晉初托跋倚盧助晉攻刘聦封代王王珪即代王位称魏王建天子旌旗囯號魏迁都平城即帝位土德尚黃刘稱帝克中山故河北皆属魏太武継立夏燕凉自漢川蜀以北亦皆属魏明帝內乱孝武入関而魏裂為東西

    東魏

靜帝清河王之子諱善見孝武入関丞相高歡奉帝即位都洛陽後迁鄴尋遜位于北斉

    西魏

文帝孝文皇帝孫諱宝炬孝武崩丞相宇文泰勸進即位都長安後恭帝遂遜位于後周

    北齊

文宣帝高歡次子諱洋梁大宝元年受東魏禪即□□□都于鄴併州縣鎮戍無施為後主立周師剋晉州帝弃鄴從兄安德王辛酉為周師所虜

    後周

閔帝宇文泰長子諱斍梁太平二年受西魏禪即皇帝位都長安武帝継立誅晉公護消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還俗靜帝遜位于隋

   隋

高祖楊氏名堅弘農華陰人周太象二年封隋王明年受周禪後陳遂為正統有天下最廣但文帝乃庸常之君故可称者高祖崩煬帝淫奢之主不能保天下未幾而群盜並起至恭帝禪位于唐

   唐

高祖李氏諱淵字淑德隴西成紀人佐周封唐囯公進封唐王受隋禪武德元年即皇帝位土德尚黃都洛陽太宗高祖之次子諱世民四歲時有書生見之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済世安民乃採其語名曰世民因隋之乱十八歲文義兵攘群盜以有天下貞觀之治米斗三錢終歲断死刑二十九人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粮帝曰此魏徵勸我行仁義之效也高宗溺沉宴安武后臨朝斵喪唐室明皇能謀有断開元之始幾致太平而又惑於貴妃故有天宝之乱郭子儀等平之克復二京肅宗即位于灵武至憲宗剛明果断倚任裴度以成淮蔡之功僖昭嗣位而天祿巳去盜賊偏於寰區蓬蒿塞于城闕漂泊幽辱寄命諸侯天下遂為朱梁

   五代

    後梁

太祖 【 継唐】 朱氏名溫初從黃巢為行營先鋒使背巢帰唐僖宗賜名全忠拜汴州剌史宣武軍節度使封梁王尋受禪即皇帝位統七十八州至未帝唐軍過盜傳囯宝于後唐

    後唐

莊宗 【 継後梁】 李氏名存勗父克用少驍勇破黃巢平京師封隴西郡王莊宗克用之長子軍過曹州竊梁末帝之囯玺即皇帝位統百二十三州廢帝在河陽晉兵至帝舉族自焚

    後晉

高祖 【 継後唐】 石氏名敬塘為太原節度拒命廢帝以兵圍之遂求援契丹德光自將諸部由鴈門旌旗五十里大破南軍即皇帝位統一百九州至出帝契丹大入據汴遂晉祚

    後漢

高祖 【 継後晉】

劉氏名知遠初從後晉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出帝封為北平王契丹晉自立知遠度必不能久遂於太原即皇帝位統一百六州再傳隱帝乃詔奉符玺於後周

    後周

太祖 【 継後漢】 郭氏名威初為侍中軍將忽大譟天子侍中為之即皇帝位統百十八州恭帝謂囯命有歸禪于宋太祖

   宋

趙氏之先出于顓帝周穆王時造父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因氏焉威烈王時趙籍與韓魏分晉列為諸侯戰囯時強盛与斉秦燕楚皆稱王秦併六國至漢京兆尹廣漢世居涿郡而僖祖生焉僖祖歷永清立安□都三縣令生順祖順祖累官兼御史中丞生翼祖翼祖歷營薊涿三郡剌史生宣祖宣祖累功為前軍副都指揮使生太祖太祖宣祖第二子也後唐明宗每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乱為眾所推願天早生聖人太祖以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生於洛陽大內甲馬營母昭献皇后夢日入懷而孕生之夕神光滿室異香馥郁經夕不散胞如菡萏体被金色三日不変及長天姿雄偉性沉厚有大度從周初為滑州指揮使累迁為殿前都點檢受恭帝制曰天生蒸民立之司牧二帝惟公而擅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極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巳去囯命有歸咨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其稟上聖之姿有神武之畧佐我烈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茂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歌獄訟歸于至仁應天順民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祗畏天命宣徽使引太祖就龍墀北面拜受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東序即皇帝位群臣拜賀太宗以明継聖而能廣文之卒其伐功乃大一統真宗之世可謂太平之治君明臣良家給人足刑楷不用仁宗即位四十二年恢洪有聖度以大公至正臨御不為喜怒之所迁尊敬大臣容受直諫英宗之在潛藩也允蹈恭儉力行礼義而天資明叡物望之所屬仁宗雅知其賢授以重器神宗慨然圖乂立政造事以新一代之治道焉哲宗自幼冲嗣大歷服登進忠賢以安天下徽宗欽宗弗克持守二駕遠狩高宗匹馬渡江復興大業継世而有孝宗之賢中外安靜傳及光宗越五載而授之寧宗三十年間海宇寧輯逮及理宗進賢任能厲精政治恭儉務本在位四十一年傳之度宗享囯十載而幼主嗣位未幾天下歸于大元皇帝矣

 

新編纂圖羣書一覽事林全璧卷之二  【後集】

○紀年類

  歷代紀年

五帝外紀曰黃帝命大撓探五行之情而作甲子盖所以運年也乃知黃帝以前有年而無運黃帝以下有年運而無年號西漢文帝始有後元年之名景帝有中後元年之說至武帝始剏年號非正統不書

   天皇氏

木德王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歲

   地皇氏

火德王兄弟十一人亦各一万八千歲

   人皇氏

兄弟九人分九州合四万五千六百歲

   伏羲氏

而下有(女媧氏)(柏黃)(中央)(朱湏)(栗陸)(驪連)(赫胥)(尊盧)(渾□)(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氏)十五代更六万一千六百四十年乃有神農氏

   神農氏

而下有(帝承)(帝臨)(帝明)(帝宜)(帝來)(帝裏)(帝榆岡)凡七代更五百二十年乃有軒轅氏

   伏羲氏

在位百一十年

   神農氏

在位百四十年

   軒轅氏

在位凡一百年

   金天氏

在位凡八十年年登一百歲 【 庚戍即位】

   高陽氏

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歲 【 庚寅即位】

   高辛氏

在位凡七十年年一百五歲 【 戊辰即位】

   陶唐氏

在位凡七十載百一十七歲 【 甲辰即位】

   有虞氏

在位凡五十載百一十二歲 【 壬午即位】

   夏禹王

在位一十年年一百歲傳十七君十五世四百三十一年 【 自戊戌尽己酉】

   商湯王

在位十三年年一百歲傳三十君十七世六百二十九年 【 自庚戍尽戊寅】

   周文王

在位五十年九十七歲傳三十七王三十五世八百六十七年 【 自己卯尽乙巳】

   秦始皇

称帝十二年年五十歲傳于三主乃三世合一十有五年 【 自乙卯尽己巳】

   西漢

    漢高祖

即位十二年五十三歲傳十二帝十一世二百一十一年 【 自乙未尽乙丑】

    惠帝

 【 七年】

    呂后

【 八年】

    文帝

【 二十三年】  前 【 十六年】    後 【 七年】

    景帝

【 十六年】 前 【 十年】 中 【 六年】 後 【 三年】

    武帝

【 五十四年】 建元 【 六】 元光 【 六】 元朔 【 六】 元狩 【 六】 元鼎 【 六】 元封 【 六】 太初 【 四】 天漢 【 四】 大始 【 四】 征和 【 四】 後元 【 三】

    昭帝

【 十三年】 始元 【 六】 元鳳 【 六】 元平 【 一】

    宣帝

【 二十五年】 本始 【 四】 地節 【 四】 元康 【 四】 神爵 【 四】 五鳳 【 四】 甘露 【 四】 黃龍  【 一】

    元帝

【 十六年】 初元 【 五】 永光 【 五】 建昭 【 五】 竟寧 【 一】

    成帝

【 二十六年】 建始 【 四】 河平 【 四】 陽朔 【 四】 鴻嘉 【 四】 永始 【 四】 元延 【 四】 綏和 【 一】

    哀帝

【 六年】 建平 【 四】 元壽 【 二】

    平帝

【 五年】 元始 【 五】

    王莽

居攝三年即真十五年凡十八年而亡 【 自丙寅至癸未】

    更始

破莽軍即位三年建武元年九月亡 【 自癸未至乙酉】

   東漢

光武即位三十三年十二帝百九十五年 【 自乙酉至己亥】 建武 【 三十一年】 中元 【 二】

    明帝

【 十八年】 永平 【 十八】

    章帝

【 十三年】 建初 【 八】 元和 【 三】 章和 【 一】

    和帝

【 十七年】 永元 【 十六】 元興 【 一】

    殤帝

【 一年一】 延平 【 一】

    安帝

【 十九年】 永初 【 七】 元初 【 六】 永寧 【 一】 建光 【 一】 延光 【 一】

    順帝

【 十九年】 永建 【 六】 陽嘉 【 四】 永和 【 六】 漢安 【 一】 建康 【 二】

    冲帝

【 二年】 永嘉 【 □】

    質帝

【 二年】 本初 【 一】

    桓帝

【 二十一年】 建和 【 二】 和平 【 一】 元嘉 【 二】 永興 【 三】 永壽 【 三】 延壽 【 九】 永康 【 二】

    靈帝

【 二十二年】 建平【 四】 嘉平 【 六】 光和 【 六】 中平 【 六】

    獻帝

【 二十二年】 永漢 【 一】 初平 【 四】 興平 【 二】 建安【 二十五】

   蜀先主

凡二主四十三年实魏黃初二年 【 自辛丑尽癸未】

    魏

    魏文帝

在位七年凡五主共四十有六年 【 自庚子至乙酉】 黃初 【 七年】

    明帝

 【 十三年】 太和 【 六】 青龍 【 四】 景初 【 三】

    斉王

【 十四年】 正始 【 八】 嘉平 【 六】

    高貴鄉公

正元 【 一】 甘露 【 五】

    宋陳留王

景元 【 五】 咸熙 【 二】

   吳孫權

凡四主五十九年实魏太和三年 【 自壬寅尽庚子】

   西晉

武帝即位二十六年四十五十四年 【 自乙酉至戊寅】 泰始 【 十】 咸寧 【 五】 太康 【 十】 太熙 【 一】

    惠帝

【 十年】 永熙 【 一】 永元 【 九】 永康 【 一】 永寧 【 一】 太安 【 二】 永興 【 二】

    懷帝

【 七年】 光熙 永嘉 【 六】

    愍帝

【 五年】 建興 【 五】

   東晉

元帝在位六年傳十一帝百單四年 【 自丁丑至庚申】 建武 大興 【 四】 永昌 【 一】

    明帝

【 三年】 太寧 【 三】

    成帝

【 十七年】 咸和 【 九】 咸康 【 三】

    康帝

【 三年】 建元 【 三】

    穆帝

【 十七年】 永和 【 十二】 永平【 三】

    哀帝

【 四年】 隆和 【 一】 興寧 【 三】

    廢帝

【 六年】 太和 【 六】

    簡文

【 二年】 咸安 【 二】

    孝武

【 二十四年】 寧康 【 三】 太元 【 廿一】

    安帝

【 二十二年】 隆安 【 五】 元興 【 三】 義熙 【 一】

    恭帝

 【 二年】 元熙 【 二】

   南朝

  

    宋

     武帝

改永初凡二年八帝共六十年 【 自庚申至巳未】

     少帝

【 一年】 景平 【 二】

     文帝

【 三十年】 元嘉 【 二十】

     孝武

【 十年】 孝建【 三】 大明 【 八】

     前廢帝

【 一年】 景和 【 二】

     明帝

【 七年】 泰始 【 七】 泰豫 【 一】

     後廢帝

【 五年】 元徽 【 五】

     順帝

【 二年】 昇明 【 二】

    斉

     高帝

改建元凡四年傳五主二十四年 【 自己未至壬年】

     武帝

【 十年】 永明 【 十】

     欎林王

【 一年】 隆昌 【 一】

     海陵王

【 一年】 延興 【 一】

     明皇帝

【 四年】 建武【 三】 永太 【 一】

     東昏侯

【 三年】 永光 【 三】

     和帝

【 二年】 中興 【 二】

    梁

     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傳四主共五十六年 【 自壬午至丁丑】 天監 【 十八】 普通 【 七】 大通 【 八】 大同 【 三】 太清 【 三】

     簡文帝

【 二年】 大宝 【 二】

     元帝

【 三年】 承聖 【 二】

     恭帝

【 三年】 紹太 【 三】 太平 【 一】

    陳

     武帝

改永定凡三年傳五主三十三年 【 自丁丑至己酉】

     文帝

【 七年】 天嘉 【 六】 太康 【 一】

     廢帝

【 三年】 光大 【 二】

     宣帝

【 十四年】 大建 【 十四】

     後主

【 六年】 至德 【 三】 祥明 【 三】

    後魏

道武十二主百十九年实晉隆安二年 【 自丙申尽甲寅】

    西魏

文帝傳三主二十三年实梁大同九年 【 自乙卯尽己卯】

    東魏

孝靜傳一主一十六年实梁大通六年 【 自甲寅尽己巳】

    北斉

文宣傳五主二十八年实梁大宝元年 【 自庚午至丁酉】

    後周

閔帝傳五主二十六年实梁太平二年 【 自丙子至辛丑】

    隋

     高祖

在位二十年傳三主共二十八年 【 自癸巳尽己卯】 仁壽 【 四】 開皇 【 十九】

     煬帝

【 十三年】 大業 【 十一】

     恭帝

【 一年】 義寧 【 一】

    唐

     高祖

在位九年傳二十一主三百二年 【 自戊寅尽丙寅一】 武德 【 九】

     太宗

【 二十三年】 貞觀 【 二十三】

     高宗

【 三十四年】 永徽 【 六】 顯慶 【 五】 龍翔 【 三】 麟德 【 二】 乾封 【 二】 緫章 【 二】 咸亨 【 四】 上元 【 二】 儀鳳 【 二】 調露 【 一】 永隆 【 一】 開耀 【 一】 永淳 【 一】 洪道 【 二】

     武后

【 二十二年】 光宅 【 一】 嗣聖 【 一】 垂拱 【 四】 永昌 【 一】 天授 【 一】 載初 【 二】 長壽 【 一】 如意 【 一】 延載 【 二】 天罡 【 一】 證聖 【 一】 萬歲 【 二】 神功 【 一】 聖曆 【 二】 久視 【 一】 長安 【 一】 大足 【 五】

     中宗

【 六年】 神龍 【 二】 景龍 【 四】

     睿宗

【 四年】 唐隆 【 二】 景雲 【 二】 先大 【 一】 大極 【 一】 延和 【 一】

     明皇

【 四十四年】 開元 【 二十九年】 天寶 【 十五】

     肅宗

【 七年】 至德 【 二】 乾元 【 二】 上元 【 二】 應寶 【 一】

     代宗

【 十七年】 廣德 【 二】 永泰 【 一】 天曆 【 十四】

     德宗

【 三十年】 建中 【 四】 興元 【 五】 貞元 【 二十一】

     順宗

【 一年】 永正 【 一】

     憲宗

【 十五年】 元和 【 十五】

     穆宗

【 四年】 長慶【 四】

     恭宗

【 二年】 寶曆 【 二】

     文宗

【 十四年】 太和 【 九】 開成 【 五】

     武宗

【 六年】 會昌 【 六】

     宣宗

【 十三年】 大中 【 十三】

     懿宗

【 十四年】 咸通 【 十四】

     僖宗

【 十五年】 乾明 【 六】 廣明 【 一】 中和 【 四】 光啟 【 三】

     昭宗

【 十六年】 龍紀 【 一】 大順 【 二】 景福 【 二】 乾寧 【 四】 光化【 三】 天復 【 一】

     哀帝

【 四年】 天祐 【 四】

    後梁

     高祖

在位六年傳二帝共十七年 【 自丁卯至癸未】 開平 【 四】 乾化 【 二】

     末帝

【 十一年】 乾化 【 二】 真明 【 六】 龍德 【 三】

    後唐

     莊宗

在位四年傳四帝共十三年 【 自癸未至乙未】 同光 【 四年】

     明宗

【 七年】 天成 【 四】 長興 【 □】

     愍帝

【 一年】 應順 【 一】

     廢帝

【 三年】 清泰 【 三】

    後晉

     高祖

改元天福凡七年傳二帝共十一年 【 自丙申至丙午】

     出帝

【 三年】 開運 【 三】

    後漢

     高祖

改元乾祐凡一年傳二帝共四年 【 自丁未至庚戌】

     隱帝

【 三年】 乾祐 【 三】

    後周

     太祖

改元廣順凡三年傳三帝共十年 【 自辛亥至庚申】

     世宗

【 五年】 顯德 【 五】

     恭帝

【 一年】 顯德 【 一】

    宋

     太祖

在位十七年傳十六帝三百一十七年 【 自庚申至丙子】 建隆【 三】 乾德 【 五】 開寶 【 九】

     太宗

【 二十三年】 太平興國 【 八年】 雍熙 【 四】 端拱 【 二】 淳化 【 六】 至道 【 三】

     真宗

【 二十五年】 咸平 【 六】 景德 【 四】 大中祥符 【 九年】 天禧 【 五】 乾興 【 一】

     仁宗

【 四十二年】 天聖 【 九】 明道 【 二】 景祐 【 四】 寶元 【 二】 康定 【 一】 慶曆 【 八】 皇祐 【 五】 至和 【 一】 嘉祐 【 八】

     英宗

【 四】 治平

     神宗

【 十八年】 熙寧 【 十】 元豐 【 八】

     哲宗

【 十】 元祐 【 八】 紹聖 【 四】 元符 【 三】

     徽宗

【 二十六年】 建中靖國 【 一年】 崇寧 【 五】 大觀 【 四】 政和 【 一】 重和 【 七】 宣和 【 七】

     欽宗

【 二年】 靖康 【 二】

     高宗

【 二十八年】 建炎 【 四】 紹興 【 二十二】

     孝宗

【 二十六年】 隆興 【 一】 乾道 【 九】 淳熙 【 十六】

     光宗

【 五年】 紹熙 【 五】

     寧宗

【 三十年】 慶元 【 六】 嘉泰 【 三】 開禧 【 四】 嘉定 【 十七】

     理宗

【 四十一年】 寶慶 【 三】 紹定 【 六】 端平 【 三】 嘉熙 【 四】 淳祐  【 十二】 寶祐 【 六】 開慶 【 一】 景定 【 五】

     度宗

【 十年】 咸淳 【 十】

     幼主

【 二年】 德祐

    大元

     世祖皇帝

【 三十六年】 中統 【 五】 至元 【 三十一】

     成宗皇帝

【 十三年】 元貞 【 二】 大德 【 十一】

     武宗皇帝

【 四年】 至大 【 四】

     仁宗皇帝

【 九年】 皇慶 【 二】 延祐【 七】

     英宗皇帝

【 三年】 至治 【 三】

     晉平

【 四年】 泰定 【 四】

     今上皇帝

天曆 【 二】 至順 【 万万年】

○歷代類

  歷代緫論

自三光五嶽之氣分而英君誼辟出而宅天位立人極由伏羲以迄于今上下四千餘年達而在上如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稷契伊傳周召之為臣窮而在下如孔曾思孟垂世立教以至漢唐以來名君賢臣文人武將載在史冊不可勝數自非好古慱雅之君子孰能歷覽而遍觀之今摭歷代君臣聖賢名数之表表者條列干左使初學者覽之則史記大畧尽在是矣

  歷代

   三皇

伏羲 【 太□氏】   炎帝 【 神農氏】   黃帝 【 軒轅氏】

   五帝

少昊  顓頊  高辛  唐堯  虞舜

   二帝

唐堯 【 以位授舜】   虞舜 【 以位授禹】

   四代

虞 【 姚姓】   夏 【 姒姓】   商 【 子姓】   周 【 姬姓】

   三代

夏 【 四百年】   商 【 六百年】   周 【 八百年】

   三王

禹王  湯王  文王  武王

   三聖

伏羲 【 畫卦】   文王 【 重易】   周公 【 贊易】

   三聖

禹  周公  孔子

   商三宗

太宗 【 太甲】   中宗 【 太戍】   高宗 【 武丁】

   魯十二公

隱公  桓公  莊公  閔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春秋五霸

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

燕  齊  楚  魏  韓  趙  秦

   兩漢

西漢 【 十二帝】   東漢 【 十二帝】

   漢二祖

高祖 【 邦】   光武 【 秀】

   漢七制

高祖  文帝  武帝  宣帝  光武  明帝  章帝

   三國

蜀 【 二主】   魏 【 五主】   吳 【 四主】

   兩晉

西晉  東晉

   六朝

吳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八代

晉  宋  齊  梁  陳  魏  隋  周

   唐三宗

太宗  玄宗  憲宗

   五代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宋十六帝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欽宗  高宗  孝宗  光宗  寧宗  理宗  度宗

  歷代賢哲名数

   堯四岳

羲仲 【 司春】   羲叔 【 司夏】   和仲 【 司秋】   和叔 【 司冬】

   三后

伯夷  伯禹  后稷

   舜五臣

禹  稷  契  皐陶  伯益

   九官

禹 【 司空】   棄 【 后稷】   契 【 司徒】   皐陶 【 士】   龍 【 納言】   伯益 【 虞】   伯夷 【 秩宗】   夔 【 典樂】   垂 【 共工】

   八愷  【 高陽氏才子八人斉聖廣淵明允篤誠謂之八愷】

蒼舒  隤凱  檮寅  大臨  龍降  庭堅  仲容  叔達

   八元  【 高辛氏才子八人忠肅共懿宣慈惠和謂之八元】

伯奮  仲堪  叔獻  季仲  伯虎  仲熊  叔豹  季貍

   四凶

渾敦 【 黃帝子驩兠】   窮奇 【 少皡氏子共工】   檮杌 【 顓頊氏子鯀】   饕餮 【 縉雲氏子二苗】

   殷三仁

微子  箕子  比干

   周二老

伯夷  太公

   三后

周公  君陳  畢公

   八士

伯達  伯适  仲突  仲忽  叔夜  叔夏  季隨  季騧

   十乱

周公  召公  畢公  太公  虢叔  閎夭  太顛  散宜生  南宮适  文母 【 太□也】

   魯三家  【 大夫曰家皆桓公之後又謂之三桓】

仲孫氏  叔孫氏  季孫氏

   晉六卿

趙襄子 【 恤】   范昭子 【 吉射】   知襄子 【 】   荀文子 【 寅】   魏襄子 【 曼多】   韓簡子 【 不信】

   三晉

韓宣子 【 虔】   魏獻子 【 斯】   趙簡子 【 籍】

   戰囯四豪

斉孟甞君 【 田文】   趙平原君 【 趙勝】   楚春申君 【 黃歇】   魏信陵君 【 媿忌】

   孔門十哲

顏回 【 子淵】   閔損 【 子騫】   冉耕 【 伯牛】   冉雍 【 仲弓】   宰予 【 子我】   端木賜 【 子貢】   冉求 【 子有】   仲由 【 子路】   言偃 【 子游】   卜商 【 子夏】

   七十二賢

顏回 【 子淵】   閔損 【 子騫】   冉耕 【 伯牛】   端木賜 【 子貢】   冉求 【 子有】   冉雍 【 仲弓】   仲由 【 子路】   顓孫師 【 子張】   言偃 【 子游】   卜商 【 子夏】   宓不齊 【 子賤】   公冶長 【 子長】   原憲 【 子思】   曾點 【 子皙】   南宮适 【 子容】   公皙哀 【 季次】   商瞿 【 子木】   高柴 【 子羔】   顏繇 【 季路】   漆雕開 【 子開】   樊須 【 子遲】   有若 【 子有】   顏辛 【 子柳】   公伯寮 【 子周】   冉儒 【 子□】   曹卹 【 子循】   伯虔 【 子折】   司馬耕 【 子牛】   冉季 【 子產】   秦祖 【 子南】   公西赤 【 子華】   巫馬施 【 子期】   顏高 【 子驕】   商澤 【 子季】   公孫龍 【 子石】   漆雕哆 【 子歛】   后處 【 子里】   秦冉 【 開】   壤駟赤 【 子徒】   石作蜀 【 子明】   顏祖 【 襄】   木單 【 子家】   秦商 【 子不】   任不齊 【 選】   申黨 【 周】   榮旂 【 子旗】   縣成 【 子旗】   公良儒 【 子正】   燕伋 【 思】   鄭國 【 子□】   公夏首 【 奈】   奚谷箴 【 子忻日】   秦非 【 子之】   顏噲 【 子】   公肩文 【 子中】   宰父黑 【 子索】   樂欬 【 子】   廉絜 【 庸】   勾井疆  顏之僕 【 叔】   顏何 【 冉】   狄黑 【 晢】   邽巽 【 子欽】   左人郢 【 行】   孔忠 【 子蔑】   梁鱣 【 叔魚】   曾參 【 子輿】   施之常 【 子□】   宰予 【 子我】   步叔乘 【 子車】   原亢籍 【 籍】   公西箴 【 子上】   叔仲會 【 子期】   澹臺滅明 【 子羽】   公祖勾茲 【 子之】   漆雕徒父 【 子期】   公西輿如 【 子上】

   漢三傑

張良  蕭何  韓信

   西皓

東園公  綺里季  夏黃公  角里先生

   十八侯  【 前漢高帝論功定封十八人】

肖何  曹參  張敖  周勃  樊噲  酈商  奚涓  灌嬰  傳寬  靳歙  王陵  陳武  王吸  薛歐  周昌  丁復  蟲達  夏侯嬰

   麒麟閤十一人  【 前漢宣帝圖功名於此】

霍光  韓增  魏相  張安世  趙充國  杜延年  蘇武  劉德  丙吉  梁丘賀  蕭望之

   五侯  【 元帝王皇后弟同日封五侯】

平阿侯 【 王譚】   成都侯 【 王商】   江陽侯 【 王立】   曲陽侯 【 王根】   商平侯 【 王逢時】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 後漢顯宗追感光武二十八將乃像於此加四人】

鄧禹  吳漢  賈復  耿弇  寇怐  岑彭  馮異  朱祐  蔡遵  景丹  蓋延  銚期  耿純  臧宮  馬武  劉隆  馬成  王梁  陳俊  杜茂  傳俊  堅鐔  王霸  任光  李忠  萬脩  邳丹  劉值  王常  李通  竇戎  卓茂

   荀氏八龍  【 後漢人荀淑八子並有才名為八龍】

荀儉 【 伯慈】   荀緄 【 仲慈】   荀靖 【 叔慈】   荀燾 【 慈光】   荀正 【 孟慈】   荀爽 【 慈明】   荀肅 【 敬慈】   荀 【 幼慈】

   黨錮三十五人

竇武  劉淑  陳蕃 【 ○謂三君】

李膺  荀昱  杜密  王巾昜  劉祐  魏朗  趙典  朱瑀 【 ○謂八俊】

宗慈  巴肅  夏馥  范滂  尹勳  蔡衍  郭林宗  羊陟 【 ○謂八顧】

張儉  岑晊  劉表  陳翔  孔昱  范康  檀敷  翟發 【 ○謂八及】

度尚  張邈  王孝  劉儒  秦周  蕃嚮  胡母班  王章 【 ○謂八廚】

黨錮之名起於漢靈時委政閽寺天下多士遂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之號張儉鄉人朱並告儉与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以儉為黨魁靈帝詔捕之

張儉  檀衍  馮禧  薛蘭  褚風  魏元  徐乾  張肅 【 ○謂八俊】

田林  張隱  劉表  薛郁  劉祇  王訪  宣靖  緒恭 【 ○謂八顧】

羸咨  田槃  宋布  疏耽  宣褒  唐龍  薛敦  朱楷 【 ○謂八及】

   建安七子 【 典論曰今之文人也】

孔融 【 魯囯人】   陳琳 【 廣陵人】   王粲 【 山陽人】   徐幹 【 北海人】   阮瑀 【 陳留人】   應瑒 【 汝南人】   劉公幹 【 東平人】

   晉竹林七賢  【 七人常為竹林之遊故喜為竹林七賢】

阮籍  嵇康  山濤  劉伶  阮咸  向秀  王戎

   唐瀛洲十八斈士 【 唐太宗開文斈館召名臣為斈十一天下謂之登瀛洲】

房玄齡  杜如晦  虞世南  李元道  李守素  于志寧  蘇世長  姚思廉  許敬宗  顏相時  孔頴達  薛元欽  蔡允恭  盖文達  陸德明  褚亮  蘇勗  薛收

   凌煙閣二十三人 【 唐太宗貞觀中圖功臣干凌煙閣】

杜如晦  房玄齡  虞世南  魏徵  長孫無忌  志元  屈突通  程知節  李靖  尉遲敬德  劉洪基  侯君集  刘政會  蕭瑀  長孫順德  商開山  張公謹  柴紹  張亮  河間王孝恭  唐儉  李勣  秦瓊

   竹溪六逸

孔巢父  李白  韓準  裴政  陶沔  張叔明

   飲中八仙

李白  賀知章  李適之  汝陽王璡  蘇晉  崔宗之  張旭  焦遂

   香山九老 【 九人皆高年不仕者人慕之繪為九老】

胡泉 【 八十九】   吉盿 【 八十八】   張渾 【 七十七】   刘真 【 八十七】   白居易 【 七十四】   鄭據 【 八十五】   盧真 【 八十三】   狄兼謨  盧貞 【 二人年未及七十与會而不及□】

   宋至道九老

李昉 【 七十一】   李運 【 八十】   宋琪 【 七十九】   張好問 【 八十五】   武允成 【 七十九】   僧替寧 【 七十八】   魏石 【 七十六】   朱昂 【 七十】   楊徽之 【 七十五】

   □陽五老

畢世長 【 九十四】   朱貫 【 八十八】   馮平 【 八十七】   杜衍 【 八十】   王□ 【 九十】

   □曆四諫

余靖  王素  蔡襄  歐陽脩 【 仁宗朝】

   元豊耆英十三人  【 神宗朝】

文彥慱 【 潞囯公年七十七】   富弼 【 諱囯公年七十九】   王拱辰 【 年七十】   席汝言 【 年七十七】   王尚恭 【 年七十六】   趙丙 【 年七十五】   刘几 【 年七十五】   馮行已 【 年七十五】   楚建中 【 年七十二】   王諾言 【 年七十二】   張問 【 年七十】   張燾 【 年七十】   司馬光 【 溫囯公年六十四時獨溫公年未七十路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故事諸溫公入會】

   濂洛六君子 【 六君子之斈至朱文公先生集其大成】

周濂溪 【 名敦順字茂叔】   程明道 【 名顯字伯淳】   程伊川 【 名順字正叔】   邵康節 【 名□字堯夫】   張橫渠 【 名載字子厚】   司馬溫公 【 名光字君实】

   眉山三蘇 【 神宗朝父子兄弟皆以文行著名謂之三蘇】

蘇洵 【 字明允老泉】   蘇軾 【 洵之子字子瞻東妙】   蘇轍 【 軾之弟字子由頴濱】

   中興四將

刘光世  岳飛  韓世忠  張俊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一覽事林全璧卷之三  【后集】

○聖賢類

  先聖事跡

【闕里祖庭記】先賢誕生之夕有二龍繞室五老降庭者五星之精也顏氏之房聞鈞天之樂空中有聲云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鏞之音先聖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反首注面月角日準坐如龍蹲立如鳳跱望之如什就之如昇耳乘珠庭龜脊龍形虎掌胼脇參膺河目海口山臍林背翼臂唇注顏隆鼻阜脥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昌顏均頤輔喉駢齒眉有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其頭似堯其顙似舜其頸類皐陶其肩類子產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先聖遺像

見圖

宋高宗御製贊

大哉宣聖 斯文在茲 帝王之式 古今之師

志則春秋 道由忠恕 賢於堯舜 日月其譽

維時載雍 戢此武功 肅昭盛儀 海禹聿崇

  先聖世系家譜

見圖

  至聖文宣王廟

見圖

  廟宅宏規

先聖廟在兗州仙源縣西二里西接魯城二百餘步闕里之舊宅也直外門曰前三門 【 仁宗御書門榜之門】 三門之後曰書楼 【 藏御賜書】 書楼後御路東西二亭其東曰本朝脩廟碑亭其西曰唐封孔子太師碑亭次殿庭門內曰御讚殿次殿曰杏壇杏壇之後即先聖正殿 【 仁宗御書飛帛殿榜之殿】 直殿後曰鄆國夫人殿後殿東廡曰泗水侯殿西廡曰沂水侯殿祖殿廊西門外曰斉囯公殿直殿後曰魯囯大夫人殿自大夫人殿由其東廊以北曰五賢堂祖殿廊東門外曰斎庁斎庁之東廊門外曰客位直斎庁後曰斎堂斎堂後曰宅廳 【 孔氏接見賓客之所】 直宅廳後曰家廟自客位東一門直北曰襲封視事廳直廳後曰恩慶堂 【 堂乃中丞公典鄉郡日侍致政尚書會孔氏內外親族之所徂徠石守道先生有石甲以紀其事】 堂東北隅曰双挂堂 【 皇祐年四十五代孫兄弟同年賜第甞於此會斈故以名之】 諸位皆列於祖殿之後并恩慶堂東西自祖殿之後并諸位舊係 勑修近世監脩祖廟者不敢以官錢營飾私居除諸位外祖廟殿庭堂廡共計三百一十六門周靈王二十一年巳酉歲即魯襄公二十二年當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先聖生周敬王四十一年辛酉歲即魯哀公十六年當哀公十六年夏四月乙丑日先聖沒及宋朝德祐二年丙子歲实一千七百五十八年

  孔林遺蹟

魯哀公十四年西狩大野叔孫氏子車鉏商獲獸以為不祥先聖視之曰麟也胡為來哉拭面泣涕叔孫聞之曰麟見而天告夫子將亡之證也夫子病子貢請見夫子方負杖逍遙於門曰賜來何晚因歎曰泰山頹乎梁木壞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後七日卒年七十三歲

孔子沒公西赤為之識及掌其殯葬焉葬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封為偃斧之形弟子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餘室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祀先聖冢

孔子葬曲阜城北泗水為之卻流塋中不生棘刺草木皆遠方徒弟所植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者惟多楷木餘則皇覽所載枌柞雒離五味毚檀木迄今尚盛

孔子墳西有虛墓五間皆石為之世傳孔子沒戒門弟子為虛墓後果遭秦皇發冢有白兔出墓中始皇逐之至曲阜西北十八里溝而沒魯人因名曰白兔溝

凡寒食日尊長率內外族人詣祖林自先聖墳而下徧詣諸墳祭享各献楮鏹礼畢會食於前厅次日詣防山上斉囯公墓會食如上儀又次日長婦以下俱詣

真宗東封回幸闕里顧問先聖墳寢何在子孫導銮輿躬至孔林奠謁畢坐墳此亭宣兩地及兩制賜茶亭有古碑字多幾缺 上命詞臣拂蘚辨認盤桓久之

真宗車駕幸聖林之日左右奏以夾道林木有礙車輦乞行剪伐 勑令勿剪 上特降輦乘馬而進奠於墳所今自林前直趍駐蹕亭有車路皆以方石作之

  聖殿靈異

先聖殿前有壇即先聖教授之遺址漢鍾離意為魯相出私財三万修夫子車身入廟拭几席劍履遣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安置几前堂下床首有懸甕背有丹書乃夫子遺甕人莫敢發意發之得素書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壁有七張伯懷其一意即召問伯服焉乾興間修殿以瓴甓為壇環植以杏因名曰杏壇

鄆囯夫人殿昔為先聖燕居之室按論衡及魯人相傳云孔子將亡遺秘曰後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踞我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始皇幸魯觀孔子宅至沙丘而崩又按世家孔子卒諸儒講礼鄉飲酒大射於孔子家後代因以為廟藏孔子衣冠琴瑟車書至漢二百餘年不絕漢景帝時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金石絲竹之乃不敢壞於壁中得古文經傳此其地也

祖廟東南三里有闕廢址後立於舊城因名曰闕里後漢董憲裨將屯兵於魯侵害百姓明帝乃拜鮑永為魯郡太守永到大破之惟別帥彭豐等不肯下頃之孔子闕里故荊棘自除從講堂至於里門永異之謂府丞及魯令曰方今危急而闕里自開得非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誅道耶乃會眾脩鄉射之礼請豐等共觀欲因此擒之豊等亦欲圖永乃持牛酒勞享而潛伏兵器永斍手格殺豊

  累朝封謚

   漢

平帝元始元年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後魏

孝文太和間改謚曰文宣尼父

   後周

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為鄒囯公

   唐

則天天授元年十月封孔子為隆

唐高宗乾封元年封禪還贈孔子為太師

唐明皇開元二十七年謚孔子為文宣王

   宋

真宗加夫子號為玄聖文宣王

大中祥符元年加謚曰至聖文宣王勑追封叔梁紇為斉囯公勑追封顏氏為魯囯太夫人封伯魚母官氏為鄆囯夫人

徽宗崇寧元年勑孔鯉封泗水侯孔伋封沂水侯

  聖裔襲封

   漢

高祖自淮南還過魯祀孔子封九代孫孔滕為奉嗣君

元帝尊奉孔子之後詔賜孔霸爵関內侯號褒成君

   後漢

明帝東狩會孔氏男女賜十九代孫孔僖褒成侯

章帝東狩還幸魯賜孔氏男女束帛仍賜褒成侯

孝安帝幸闕里會孔氏親属諸生賜褒成侯

   魏

文帝詔邑百戶奉孔子祀封二十一代孫孔羡崇聖侯

   後魏

顯祖詔孔氏四人顏氏二人為官又一人封崇聖侯

□帝延興三年封崇聖大夫太和九年改封崇聖侯

   北斉

文宣帝天保九年受東魏禪即位詔崇聖侯改為恭聖侯

   隋

煬帝大業四年詔立孔子後為紹聖侯

   唐

太宗貞觀十一年給戶二十奉享先聖廟封褒聖侯

玄宗幸孔子宅賜每代一人氶襲兼賜一子官

穆宗元和十五年詔文宣王家与一子官

武宗會昌五年詔文宣王後与一子官

宣宗大和元年詔文宣王後与一子官

僖宗乾封二年詔文宣王後与一子官

   宋

太宗因四十四代孫孔宜入覲特与襲封文宣公

至道間四十五代孫孔延世上殿襲封文宣公

仁宗勑改封文宣王四十五代孫孔宗愿為衍聖公

哲宗元符元年勑四十七代孫孔若虛襲封奉宣公

徽宗崇寧五年勑四十八代孫孔端友白身除承奉郎襲封衍聖公

  歷代褒典

   漢

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祠孔子

元帝初元中詔曰其令太師褒成君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

   後漢

光武建武五年幸闕里使大司空以太牢祀孔子

明帝永平十五年幸闕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章帝元和二年幸魯祀孔子及賜孔氏男女金帛

孝安延光五年過魯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西晉

武帝太始二年詔魯囯四時三牲以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後魏

顯祖皇興二年遣中書令兼太常高允以太牢祀孔子

   北斉

顯祖武定八年下魯郡以時治修廟宇詳復祭秩使牢餼備礼欽饗

   唐

高宗乾封元年遣使以太牢祭孔子

玄宗開元十三年幸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其墓復給近墓五戶令天下州縣立廟賜百戶充春秋享奠因廣大本廟

   宋

太祖建隆三年賜御製贊曰王澤下衰文武將墜尼父挺生河海標異祖述堯舜有德無位哲人其萎鳳鳥不至

太宗朝因孔子四十四代孫孔宜入覲顧問孔氏歷世数具以實對 上謂左右曰家世有如此者詔特迁孔氏四十四代孫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

太宗太平興囯三年詔免本家租稅先是歷代以聖賢之後不預庸調周顯德中遣使均田遂抑編戶至是乃与特免

至道三年四十五代孫孔延世上殿詢以家門故事授曲阜令襲封文宣公面賜束帛中金器物及賜御書經書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駕至兗州曲阜縣謁先聖廟其文宣王伯叔兄弟子姪並許陪位十一月一日幸祖廟宰臣及親王以下文武百官各立班殿庭孔氏子孫預焉初有司定儀肅揖而巳 上特展拜百官皆拜帝歛衽北面式瞻粹容嘉歎廟宇立殿西序召孔氏子孫撫諭周至賜四十四代孫孔延渥五人同斈究出身面奉旨許造酒以供祭祀詔加謚至聖文宣王祝文特進名廟內制度未完典礼因茲改正更給十戶以奉塋域仍差官以太牢致祭宣賜孔氏銀三百兩帛三百疋俵賜諸房又賜田百須

真宗賜御製贊若夫檢玉介丘廻輿闕里緬懷於先聖躬謁於嚴祠易俗化民既仰師於彝訓宗儒重道宜益峻於徽章增薦崇名聿陳明祀思形容於盛德爰刻金婁於斯文贊曰立言不朽垂教無疆昭然令德偉哉素王人倫之表帝道之綱厥功茂實其用允臧升中既畢盛典載楊洪名有赫懿範彰

祥符二年遣入內內侍省殿頭張文質齎勑賜太宗御製書一百五十七卷軸并內降金鍍銀香炉香合并香藥緋羅銷金帕黃複器物等并九經三史及疏釋文並於廟中書楼上收掌委本州長吏本縣令佐同共檢校如有講說釋奠並須以時出納勿令損污

仁宗慶曆四年勑差廟戶五十人充本廟洒掃祗應嘉祐六年賜飛帛書殿榜并金字篆牌差劉溫良等神賜仍降御祭文遣通判兗州田洵致薦上初寫牌巾櫛而書其尊師重道如此時四十五代孫孔文清先生宰仙源邑因進詩百韻轉運使祕閣校理張師中亦進寶奎耀文歌

神宗元豐五年奉旨下轉運司於係省錢內支錢三千貫文修完本廟及於本路差雜役兵士工匠等四十七代孫孔若升監修

哲宗元祐元年臣僚上言儒廟闕典奉旨令礼部太常寺同共詳定典礼節文添賜田一百頃使其家依鄉原例自召人戶耕種更不用職田制暴之法又賜監書一本置教授官一員於文到斈官人內差或委本路監司保文有行義人充令教諭本家子弟內文人依本州斈正例優与供給如鄉人願從斈者聽

元符元年奉旨下本家眾議選擇近理守分人承襲據四十六代宗壽等保明四十七代孫歸安縣主簿若虛堪充襲封奉旨依合入官襲封奉聖公

徽宗元祐三年鴻胪卿孔宗翰奏三省同奉旨依奏白身合襲封奉聖公者除承奉郎改衍聖公為奉聖公及刪定家祭冕服等制度頒賜俾遵奉施行

崇寧五年奉旨下太常寺考正至聖文宣王廟像冠服制度冕十二族服九章以五章在衣四章在裳歷朝以先聖与門人通用袞服至是始服王者之冕

政和元年奉旨至聖文宣王廟舊立十六戟今立二十四戟又奉旨文宣王廟內曾參等所封侯爵与宣聖名同甚失弟子尊師之礼別擬封者七人

高宗紹興十四年三月已巳幸斈祗謁先聖御製贊曰大哉宣聖斯文在茲帝王之式古今之師志則春秋道由忠恕賢於堯舜日月其文言維時載雍戢此武功肅昭盛儀海禹聿崇

  大元褒典

   加封孔子詔

古兗州曲阜縣有孔氏宗族五百餘家世代長有曲阜令其地有孔林延袤数十里夫子墓居中伯魚墓在左子思墓在右古木蓊欎高插雲霄有楷木似槐紋理縱橫他所無搢紳用以為簡墓前有古栢蒼然如蛇龍形世代相傳乃夫子所植其餘徒弟會葬于此楼閣岧嶤宮殿宏麗万世號為礼義之鄉由漢以來碑銘森列班班具存有詩云古栢甞沾周雨露断碑猶載漢文章□□靈光殿古生秋草曲阜城荒噪暮鴉惟有孔林殘照裏至今猶是仲尼家金人陸梁中囯神像衣冠皆塗獨夫子庿尊嚴不易粘罕兀過夫子庿聞是古聖人廟下馬羅拜而去後窩陳搭察統兵至其地孔氏之家一洗而空今

大元皇帝混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遐方外域莫不向風慕義中統二年六月

聖旨宣聖廟囯家歲時致祭諸儒月朔釋奠宜令洒掃脩絜今後禁約諸官員使臣軍馬無得於廟宇內安下或聚集理問詞訟及褻瀆飲宴管工匠官不得於其中營造違者治罪管內凡有書院亦不得令諸人搔擾使臣安下至元十年二月中書省判逆御史中丞兼領侍儀司呈至聖文宣王用王者礼樂御王者衣冠南面當坐

天子供祠其於万世之絕尊千載之通祀者莫如吾夫子也切□外路官員提斈教授每遇春秋二丁不変常服以供執事於礼未宜及照得漢唐以來祭文廟享社稷非具公服執手板且鄉人儺孔子猶朝服而立於阼階先聖先師安得不備礼儀者乎自今以往擬令執事官員各依品序穿著公服陪位諸儒亦合衣襴帶唐巾釋菜之礼似為相應奉 都堂鈞旨送吏礼部准擬行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四    【後集】

○聖賢類

  文廟從祀

高宗皇帝紹興十四年三月已巳幸太斈祗謁先聖先師止駕於大成殿門外登降步趍執爵灌献天容肅恭礼畢御敦化堂頒詔示樂育詳延之意賜諸生命囯子司業高閱講周易斈官內外推恩有差幸飬正持志二斎顧覽生徒隸業之所徘徊久之始命駕□還上幸斈畢恭覩太祖真宗徽宗所製贊又命有司悉取從祀諸贊併錄以進因製文宣王贊其後又製七十二子贊併列石置于太斈

   七十二子贊

    顏回

德行首科 顯冠斈徒 不迁不貳 樂道以居

食飲且惡 在陋自如 宜称賢哉 豈止不愚

    閔損

天經地義 孝哉閔騫 父母弟昆 莫間其言

汗君不仕 志氣軒軒 復我汶上 出處休焉

    冉雍

懿德賢行 有一則尊 子也復之 成性存存

騂角有用 犂牛莫論 刑政之言 惠施元元

    冉耕

德以充性 行以澡身 二事在躬 日斉而新

並驅賢科 得顏與隣 不幸斯疾 命也莫伸

    冉求

循良之要 在於有政 可使為宰 千室百乘

師門育材 治心扶性 退則進之 琢磨之柄

    言偃

道義正已 文斈擅科 為宰武城 聊以弦歌

割雞之試 牛刀謂何 前言戱 慱約則多

    宰予

辯以飾詐 言以致文 苟弗執礼 宜莫釋紛

朽木糞墻 置不足云 言語之科 燁然有聞

    仲由

升堂惟先 千乘惟權 陵暴知非 委買可賢

折獄言簡 結纓礼全 惡言不耳 仲尼賴焉

    端木賜

謙德知二 器實瑚璉 動必幾先 孰並其辯

一使存魯 五囯有変 終相其主 (文言)處悠遠

    卜商

文斈之目 名重一時 為君子儒 作魏侯師

不可後礼 始可言詩 假蓋小嫌 聖亦不疵

    林放

礼之有本 子能啟問 大哉斯言 光昭明訓

德輝泰山 誣祭莫奮 崇茲祀典 盍永令聞

    樊須

養才以道 聖人兼済 始謂不仁 問鮑良喜

寓志農圃 以聧仁義 斈稼之辝 豈姑舍是

    澹臺滅明

惟子有道 天与異容 狀雖云惡 德則其豐

南止江沲 斈者雲從 取士自茲 貌或非公

    曾參

夫孝要道 用訓群生 以綱百行 以通神明

因子侍師 荅問成經 事親之實 代為儀刑

    公冶長

子長宏度 高出倫輩 雖在縲絏 知非其罪

純德備行 夫子所采 以子妻之 尤知英槩

    公西箴

猗爾子上 魯邦之望 以德則貴 惟道是唱

師聦師明 友真友諒 伯於祝阿 儒風斯暢

    原憲

軾彼窮閻 達士所賓 邦無道穀 進退孰倫

敝衣非病 無財乃貧 賜雖不懌 清節照人

    有若

人稟秀德 氣貌或同 而子儼然 溫溫其容

兩端發問 未啟機鋒 以礼節和 斯言可宗

    鄭國

伯夫滎陽 實惟令德 優入聖門 過不留跡

道以目傳 妙則心識 猗歟偉歟 後代之式

    商澤

邈矣子季 睢陽是伯 屏息受業 延教登席

未踐四科 固涉六籍 祀典載之 好是正直

    秦非

樂善哲士 伯汧陽 傳道克正 垂名允臧

執德以洪 用心必剛 袤廣業履 式贊素王

    曾點

惟時義方 有子誠孝 怡怡聖域 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 詠歌至教 師故與之 和悅宜召

    巫馬施

天清日明 密雨曷有 師命持蓋 子亦善扣

惟夫子慱 三才允究 斈者之樂 所得遂茂

    公皙哀

周衰偽隆 政在群公 廉恥道微 家臣聿崇

不為屈節 撝默自容 子於是時 凜然清風

    漆雕徒父

遐想子期 挾策聖惟 涉道是嗜 惟爵可縻

在德既賢 在名廼垂 洋洋之風 逮今四馳

    司馬耕

手足甚親 志異出處 魋將為乱 子廼脫去

在污能潔 危而有慮 內省若斯 何憂何懼

    顏之僕

賢行顏叔 親承尼父 志銳所期 道尊是輔

泥在鈞陶 木就規矩 終縻好爵 揚名東武

    石作蜀

在昔石邑 能知所尊 懋依有德 克述無言

鼓篋槐市 揚名里門 此道久視 彼美長存

    顏高

瑯琊之伯 其惟子驕 微言既彰 德音孔昭

已詠雩旡舛 同聽斉韶 歷千百年 跂思高標

    邽巽

彼美邽子 先聖是承 墻仭己及 堂陛將升

良玉斯琢 寒水必冰 錫壤平陸 茂實騫騰

    任不斉

任城建伯 其表曰選 淑問雅雅 才華清遠

競辰力行 愛日黽勉 孔教崇崇 令緒顯顯

    顏無繇

人誰無子 爾嗣標奇 行為世範 斈為人師

請車誠非 顧匪其私 千載之下 足以示慈

    顓孫師

念昔顓孫 商德與隣 斈以干祿 問以書紳

參前倚衡 忠信是遵 色取行違 作戒後人

    高柴

婉彼子羔 受業先聖 宗廟之問 一出乎正

克篤於孝 非愚乃令 師知其生 有輝賢行

    榮旂

伯茲雩婁 務斈实著 三千之徒 七十是預

匪善莫行 惟德乃據 紀于前書 式彰厥(文言)

    秦祖

秦有子南 贊贊述作 守道之淵 成德之慱

範若鑄金 契猶發藥 歷世明視 少梁龍爵

    陳亢

惟禽之問 過庭其鯉 求以異聞 詩礼云爾

請一得三 誠退而喜 且知將聖 不私其子

    梁鱣

室家壯年 無子則逐 見於信史 全斉之俗

原本厥初 師言可復 以斈則知 揆之宜篤

    冉孺

紀伯子魯 聖斈是務 厲巳斯約 好問乃裕

周旋中規 容止可度 允矣昔賢 後世所慕

    蘧瓊

有衛伯玉 夫子与居 寡過未能 荐贊使乎

以屍諫君 友則史魚 果得進賢 爛然簡書

    公西赤

斈者行道 敝縕亦称 使斉光華 偶為肥輕

周急之言 君子所令 荅問允嚴 理著先經

    公伯寮

人有賢否 道有廢興 子如命何 營營震驚

季孫雖惑 景伯莫平 師資一言 彼此亦懲

    漆雕開

仕進之道 要在究習 具臣而居 咎欲誰執

斯未能信 謙以有立 闕里說之 多士莫及

    虙不齊

君子若人 單父之政 引肘寤君 放魚稟令

傳郭勿獲 遂能制命 百代理邑 用規觀聽

    燕伋

師席高振 大成是集 至道克傳 賢達斯執

善教云袤 儒風可立 漁陽之士 得跂而及

    秦商

孔父秦父 相尚以德 俱生賢嗣 相與維則

是父是子 致詰疇克 會弁儒林 令名無極

    后處

溫溫子里 入聞至聖 擥道之華 秉德之柄

深造閫域 不乖言行 全齊之封 竹素榮盛

    廉潔

兄弟之邦 士有廉庸 涵泳素教 表揭儒宗

杏壇探賾 洙泗從容 作興一時 莒父其封

    樂劾

樂氏子聲 錫爵昌平 信道之篤 見善乃明

引領高節 載惟思誠 先賢聿崇 出為時英

    申黨

侁侁申周 四科與儔 逸駕文囿 鼓枻儒流

冠珮既燕 言動允休 邵陵得封 可想前脩

    琴牢

多能鄙事 聖人曲意 惟其知之 是以不試

宗魯雖友 弔必以義 尚師嘉言 祀亦罔替

    步叔乘

勉勉子車 封邑淳于 親炙避席 唯諾趍隅

發微既慱 雅道是扶 抑可尚也 不亦美乎

    顏辛

孰封于蕭 實惟子柳 夙飫格言 克遵善誘

明德斯馨 賢業所就 以侑於儒 傳芳逾茂

    漆雕哆

子歛受封 爰居武城 亹亹其聞 翩翩其英

摳衣時習 願斈日明 誕敷孔教 爵里疏榮

    申棖

剛毅近仁 志操莫渝 性匪祝鮀 面豈子都

有一於此 剛名可圖 云慾則柔 盖生之徒

    壤駟赤

式是壤伯 昭乎聖徒 執經請益 載道若無

詩書規矩 問斈楷模 得時而駕 領袖諸儒

    施之常

開囯乘氏 有德斯彰 參稽百行 贊理三綱

自德行間 策名甚光 在史藹藹 歷久彌芳

    公祖句茲

惟彼子之 錫伯期思 與賢並進 得聖而師

彬彬雅道 翼翼令儀 一目至言 廟食不隳

    伯虔

有懷子折 全魯之彥 儒行既名 聊伯乃建

兢兢受道 奕奕峩弁 懿選嘉封 世享馨廌

    南宮括

先覺既位 簪履並馳 尚德君子 巧乃兼之

羿奡可慚 禹稷可師 三復此道 載襯白圭

    公孫龍

黃伯著祀 公孫是云 彌縫中道 恊輔斯文

藏修方異 漸漬甚勤 史詞不忘 播為清芬

    叔仲會

瑕丘祚邑 子期是為 親訓有日 廣業于時

四教允隆 五常以持 比肩俊傑 聞望斯垂

    商瞿

易之為書 彌綸天地 五十乃斈 師則有是

子能授受 洗心傳世 知幾其神 宜被厥祀

    曹卹

肅肅曹伯 王室之裔 積習樂道 切瑳明義

惟善則主 爾德是類 史筆有煥 令名永紀

    縣成

至聖立教 子祺安雅 擅文言魯邦 啟祚鉅野

煒矣風猷 時哉用捨 出倫離類 後斈是假

    顏噲

褒錫朱虛 在器輪輿 儒室振領 聖門曳裾

賢業素蘊 美材以攄 百世不刊 載觀成書

    孔忠

維子挺生 道德之門 佩服至論 鯉則弟昆

三得三亡 所問殊溫 君子歸宓 義不掩恩

    狄思

仰止狄皙 抱負淵通 游泳德化 揚厲素風

偉識既異 持教乃隆 厥志茂焉 毖祀無窮

    冉季

東平子產 姓著盛時 奉師於塾 講道之微

荅問甚敏 淵妙以思 升降陛廉 尚想英姿

    奚容箴

雍容子皙 巳望堂室 幼則有造 成則祖述

文采日化 儒效力弼 永觀厥成 德音秩秩

    左人郢

伯彼臨淄 左行稱賢 晞蹤十哲 秀頴三千

心悅誠服 家至戶傳 樂只君子 文聲益宣

    秦冉

彭衙高士 經籍是親 贊成德藝 恊於彝倫

底績聖道 期肖素臣 優哉游哉 斈以致身

   孟子配饗

【會要】神宗皇帝元豐七年五月詔自今春秋釋奠以鄒囯公孟子配食 至聖文宣王設位於兗囯公之次荀况揚雄韓愈以世次從祀於二十二賢之間並封伯爵此以小贊文非 御製

孟子序述傳道世次

唐堯---虞舜---夏禹---皋陶商湯---伊尹---萊朱---文王太公---散宜生---孔子---【孟子】

    孟軻

道術分裂 諸子為書 既極而合 是生真儒

詆訶楊墨 皇極是扶 較功論德 三聖之徒

    左丘明

猗歟左氏 聞道素王 依經作傳 微旨用彰

詞有餘韻 人希永光 慶封錫壤 廣魯之疆

    穀梁赤

仲尼作經 獲麟絕筆 赤也發揮 奧義斯出

立斈名家 道隆聖日 列爵疏封 式崇儒術

    公羊高

高也解經 辨惑咸服 斈宦所傳 齊名左穀

追獎肇封 眾心允属 闕典彌縫 斯文載郁

    荀况

道德不明 邪說恣肆 著書蘭陵 持挈當世

別白是非 緜絡仁義 要諸仲尼 異乎不異

    伏勝

伏生明經 為秦慱士 祖習微言 流離耄齒

壁藏其文 口傳厥旨 建號旌儒 錫封仁里

    毛萇

孔徒受業 商也言詩 研精古訓 誰其嗣之

毛公興斈 永代師資 疏封錫命 礼洽禛期

    高堂生

秦歷告窮 炎靈啟祚 篤生令人 允貞王度

名教斯崇 礼文有素 勒封告成 式昭餘裕

    孔安國

顯顯臨淮 聖人之系 訓傳遺文 克示永世

繪像廟庭 聿章善継 東廵受封 是為褒異

    戴聖

安上治民 惟礼為急 賴君太儒 發揮講習

傳授實繁 其斈遂立 均慶疏封 寵音斯及

    劉向

漢室之出 穀梁興斈 子政大儒 煥乎先斍

道業光顯 風流遐邈 展教逢辰 寵章優渥

    揚雄

篤志好斈 淵哉若人 三世一官 強顏劇秦

法言太玄 出入聖神 德名為幾 既久愈新

    何休

何侯傳經 含章履溫 作為墨守 具在專門

仙閭接統 鷩冕推恩 思樂膠序 儒風益尊

    鄭眾

經礼三百 垂世作程 仲師為訓 其義難明

周官先斍 漢室名卿 元封班慶 茂爵斯榮

    馬融

季長慱洽 為世通儒 名立訓傳 善誘生徒

東觀文炳 南囯化孚 躬圭之贈 明我弁符

    盧植

堂堂子幹 斈洞今古 業紹師聞 聘交四府

登朝抗議 排戈赴主 吉礼告成 遂聯圭組

    鄭玄

漢傳六季 藝文乖舛 實生純儒 克明大典

斈徒既盛 師道益顯 疏爵昌夜 允章積善

    服虔

子慎清介 文釆詳練 慱通經史 爰作訓傳

百世之下 皇明乃睠 登岱錫封 永昭廟奠

    賈逵

猗歟景伯 為世通儒 發明左氏 舊旨不誣

礼成大報 澤浹中區 躬圭褒異 垂勸生徒

    杜子春

二川二室 英靈所鍾 斈窮周制 文言藹經宗

杏壇闕里 差有比蹤 一命作伯 慶我天封

    范寗

豫章篤斈 通攬墳籍 研講清婉 沉精善擇

剸裁群疑 敷陳至賾 逮礼慶成 疏封儒澤

    杜預

慱斈多通 昔稱傳癖 釋例既詳 異論斯一

逮我慶成 布昭純錫 追寵公台 增芳疏秩

    王肅

子雍秉彜 凜然正色 遠斈多聞 能窮先識

益厚增高 崇儒尚德 介圭追榮 丹書載飾

    王弼

易之為教 潔靜精微 卓哉輔嗣 極慮研幾

大才逸離 玄理發揮 慶成疏爵 用峻等威

    韓愈

倡始斯文 不膠於物 馳騖揚馬 并包莊屈

富澤孔周 觝排老佛 言以道行 世行為一

    七十二賢及從祀諸賢封爵宅里

左人郢 【 魯南華侯】  奚容箴 【 魯済陽侯】  顏回 【 魯充囯公】  閔損 【 魯琅邪公】  冉雍 【 魯下邳公】  端木賜 【 衛黎陽公】  公冶長 【 斉高密侯】  冉耕 【 魯東平公】  冉求 【 魯彭成公】  言偃 【 吳丹陽公】  公西箴 【 魯除城侯】  巫馬施 【 魯鉅野侯】  宰予 【 魯臨淄公】  仲由 【 卞何內公】  卜商 【 衛河東公】  公皙哀 【 斉北海侯】  司馬耕 【 宋楚丘侯】  林放 【 魯長山侯】  樊須 【 斉益都侯】  曾參 【 土丘侯】  顏之僕 【 魯冤句侯】  石作蜀 【 秦成紀侯】  原憲 【 魯任城侯】  有若 【 魯平陰侯】  鄭囯 【 魯朐山侯】  任不齊 【 楚當陽侯】  顏無繇 【 魯曲阜侯】  商澤 【 魯鄒平侯】  秦非 【 魯華陽侯】  曾箴 【 魯萊蕪侯】  顓孫師 【 陳宛丘侯】  公西赤 【 魯鉅野侯】  顏高 【 魯雷澤侯】  邽巽 【 魯高唐侯】  高柴 【 衛其城侯】   公伯寮 【 魯壽張侯】  漆雕開 【 魯平□侯】  榮旂 【 魯厭沙侯】  秦祖 【 秦鄄城侯】  陳亢 【 陳南頴侯】  虙不斉 【 衛單父侯】  步叔乘 【 斉博昌侯】 

梁鱣 【 斉千乘侯】 冉孺 【 魯臨沂侯】 蘧瑗 【 衛內黃侯】 漆雕哆 【 魯濮陽侯】 壤駟赤 【 秦上封侯】 商瞿 【 魯須昌侯】 燕伋 【 秦汧源侯】 秦商 【 楚上洛伯】 施之常 【 魯臨濮侯】 南宮括 【 魯襲丘侯】 后處 【 斉營丘伯】 廉絜 【 衛莒父伯】 樂欬 【 昌平侯】 公孫龍 【 楚松江侯】 叔仲會 【 摶平侯】 申黨 【 魯淄川侯】 琴牢 【 衛頓石侯】 顏辛 【 魯賜谷侯】 狄黑 【 衛臨盧侯】 澹臺滅明 【 金卿侯】 申棖 【 魯上蔡侯】 伯虔 【 魯休陽侯】 曹卹 【 蔡上蔡侯】 秦冉 【 蔡新息侯】 漆雕徒父 【 魯高宛侯】 縣成 【 魯武成侯】 顏噲 【 魯済陰侯】 孔忠 【 魯鄆城侯】 冉季 【 魯諸城侯】 公祖句茲 【 魯即墨侯】 孟軻 【 鄒囯公】 楊雄 【 漢成都伯】 荀况 【 蘭陵伯】 左丘明 【 瑕丘伯】 公羊高 【 臨淄伯】 伏勝 【 秦乘氏伯】 毛萇 【 漢樂壽伯】 戴聖 【 漢楚江伯】 穀梁赤 【 龔丘伯】 高堂生 【 漢萊蕪伯】 刘向 【 漢彭城伯】 何休 【 漢任城伯】 鄭眾 【 漢中牟伯】 孔安囯 【 漢曲阜伯】 杜子春 【 漢維氏伯】 馬融 【 漢扶風伯】 盧植 【 漢良卿伯】 鄭玄 【 漢高密伯】 服虔 【 漢滎陽伯】 賈逵 【 漢歧陽伯】 范寗 【 晉新野伯】 杜預 【 晉富陽侯】 王肅 【 魏蘭亭侯】 王弼 【 魏偃師伯】 韓愈 【 唐昌黎伯】

  武廟從祀

【史記】太公封於呂本姓姜從其封姓故曰呂尚周文王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文王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載之俱歸立為師唐肅宗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立廟祀典与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為十哲侍坐德宗建中六年定范蠡及唐郭子儀六十四人配享宋太宗甞幸武成王廟指郭子儀李晟畫像咨其功業且曰德宗為奸臣所誤非晟則唐祚去矣

昭烈武成王

見圖

   李牧

三年不鳴 一鳴驚人 啾啾之群 焉知屈伸

之徒 奚分否臧™™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賢哉武安 志勝霜霰 眾謂我怯 隱則難見

邊復我用 計亦自善 不捕一虜 不射一箭

先乃雌伏 後則虎変 匈奴所畏 燕秦不戰

易若摧枯 疾如激電 終惑讒言 反袂拭面

   趙奢

囯之治乱 內係乎相 囯之強弱 外係乎將

趙之馬服 雄嚴貞諒 吏幹著聞 兵鈴曉暢

軍賞斯罄 家事攸忘 鬪鼠既觧 晏爵何讓

廉藺周列 季孟相望 知子之明 至公光亮

   廉頗

趙用廉君 咸陽畏隣 及罷推轂 誰能抗秦

盛衰在運 興替由人 房陵流落 為聽讒臣

   田單

列囯將侯 匪人不定 囯命未喪 其人則應

敗兵猶戰 匪奇不勝 兵勢靡常 惟將之興

矯矯安平 諸田宗英 斉地瓦解 燕師鼓行

傳鉄全鴨 燒牛鑿城 定彼望諸 変鯢化鱗

視此騎刼 名孫与嬰 復城七十 千古垂名

   管仲

諸侯之盛 小白居先 霸者之佐 夷吾最賢

存邢救衛 服楚平燕 三歸爵玷 不罪宜然

   孫臏                

孫子知兵 翻為盜憎 臏足口行冤 坐籌運能

救趙存韓 軍振威稜 削諸醜類 夫差馬陵

功鏤鼎彝 書揆緘藤 龍豹之韜 何愧典刑

   田穰苴

斉得穰苴 授以兵柄 立司馬法 行將軍令

燕則其雄 晉削其盛 一戰之功 疆埸斯靜

   樂毅

桓桓昌囯 乘時厲翼 干戈效用 疆埸底績

西卻秦兵 東下斉壁 完趙保燕 孔武之力

   王翦

周鳳不鳴 秦虎方視 將爭善戰 圖一得志

破趙匪難 取燕孔易 戰乃既敗 頻傷無愧

秦兵載授 祖龍服義 菩田亟讀 深謀自遺

六十萬卒 恒恒暨暨 乃献負過 終平楚地

   曹參

翊戴沛公 經綸漢室 運籌時出 才為世則

戰伐俱多 功名第一 貴清凈斈 本黃老術

斥去刻深 好尚淳質 相斉九年 獄市惟恤

代何三歲 規畫勿失 賢哉平陽 保全終吉

   張良

楚兵正雄 秦鹿方走 圯橋跪履 鴻門碎斗

王業以昌 名垂不朽 去追赤松 從容無咎

   韓信

淮陰善將 逢時展效 受律登壇 握兵之要

虜魏降燕 平斉下趙 輔漢之功 久而益劭

   李廣

雄氣旡敵 亦遠斥候 能縛射鵰 甞格猛獸

有勇有方 少年訥口 千載廟食 斯為不朽

   周勃

偉哉絳侯 功臣莫儔 明誠貫日 勁氣橫秋

中涓事漢 右相安刘 性直不撓 木強弗柔

呂宗尽翦 堯緒延休 歸尊代邸 方顯謨謀

   趙充囯

蠢西戎 盛為邊犯 誰可此行 而能自讚

知旡不為 機皆先見 漢之得人 簡編稱歎

   霍去病

暗合孫吳 時称衛霍 殄群醜 肅清沙漠

意氣崢嶸 功名熏灼 民到于今 歎其雄畧

   彭越

仡仡彭王 用歸漢祖 血戰群龍 風從彪虎

威懾万夫 氣雄陣鼓 攻滅秦項 清夷區宇

奮發鉅野 封崇梁土 信布斉名 推揚我武

   周亞夫

條侯建封 象賢嗣德 天假雄材 世資武力

甲冑戒嚴 旌旗変色 將軍傳令 天子凭軾

功冠東西 敵備西北 七囯連衡 一戰斉克

太尉董戍 丞相率職 名紀緹緗 功在社稷

   衛青

天生將材 社稷之衛 侯以勳封 名因位貴

万乘是賴 四夷所畏 千載凜然 而有生氣

   鄧禹

赤伏興王 南陽受命 于時仲華 以賢佐聖

內參鼎鉉 外執戎柄 建武功臣 於斯為盛

   吳漢

廣平為將 義激風雷 功扶火運 貌炳雲臺

封分四縣 位列三槐 千載之後 名猶偉哉

   賈復

郾土強兵 青犢劇賊 聞命請行 以戰則克

好勇不矜 有功能默 定封膠東 宜乎廟食

   耿弇

弱冠称兵 時惟好矣 附翼攀鱗 風飛雲起

力贊真人 身先突騎 底定三秦 淮陰之比

   寇恂

二十八將 上應列星 乃眷予翼 寔推其精

避賈復怨 怒文即刑 令聞不泯 沒而有靈

   馮異

炎靈中否 奸雄虎爭 大樹爰起 赤伏俄亨

河洛戡定 咸秦底寧 論功校德 莫之与京

   馬援

南征交趾 西破芫戎 于誰之德 伏波之功

老當益壯 心存匪躬 天長地久 人仰英風

   皇甫嵩

蛾蛾亂常 擾我四方 公出奇計 謀旡不臧

名震天地 志定雪霜 忠為令德 史策昭彰

   □頴

偉哉漢將 粵若新豐 能抚士卒 以平羌戎

良史書德 群賢仰功 廟食之典 皇朝益崇

   孫武子

吳何以彊 將得其人 兵法既用 軍令乃申

剋斉敗晉 破楚扼秦 一十三篇 名隨世新

   吳起

兵盡其法 士盡其力 西河建功 魏侯守囯

旡以恃險 弗如在德 致君一言 干戈乃息

   范蠡

越相陰謀 終報彊吳 觧印萬石 扁舟五湖

計然前見 文鍾後圖 鑄金之狀 猶重陶朱

   諸葛亮

玄德圖王 臥龍徐起 北伐南征 渭濱瀘水

周旋兩朝 勤勞一紀 星墮中軍 英雄巳矣

   關羽

劍氣凌雲 实曰虎臣 勇如一囯 敵萬人

蜀展其翼 吳折其鱗 惜乎中勇 前後絕倫

   張飛

漢失其鹿 三分鼎峙 爰佐昭烈 实惟車騎

敵萬人 兵行九地 睠是雄材 霸王之器

   鄧艾

赫赫皇魏 時生宝臣 忠衛社稷 志靜煙塵

盪平巴蜀 恢廟咸秦 英銳不泯 激後之人

   張遼

天造草昧 君子經綸 篤生晉侯 為魏元臣

千載嘉會 一代偉人 風雲千載 孰継後塵

   呂蒙

烈烈子明 乘時奮武 志在取鱗 心期探虎

智屈曹人 力擒関羽 遂使孫吳 鼎分中土

   陸遜

伯畧佐吳 功名光代 作相江東 護軍関外

出入殿門 曾張御盖 今遇聖朝 圖形斯在

   陸抗

謇謇直氣 英英孫子 江漢得心 峴山傳美

平東自代 慱物誠志 伐吳之籌 寢疾已

   羊祜

惟茲羊公 命世之雄 鷹揚江表 鶚立天中

修飭軍政 內贊朝聦 西晉帝業 實羊之功

   王濬

湖城地靈 生此士治 墳典素風 旗旛大志

長炬十連 艘舡千里 平吳定功 王渾知恥

   謝玄

謝庭之內 玉樹森然 宏材祕畧 惟安与玄

卻秦扶晉 擒融遁堅 會稽兗海 令文言遐傳

   王猛

子產夷吾 德均材並 鄴部異方 民安寇靜

妙振兵鈴 允釐庶政 秦得賢臣 發揮符命

   慕容恪

堂堂玄恭 履孝思忠 筭遺策 戰有奇功

氣吞関右 名振遼東 恒若議者 景慕英風

   王鎮惡

謀勇之臣 神武之君 惟君用臣 靜乱觧紛

浮江鯨突 入渭雲屯 功高宋室 征虜將軍

   王僧辯

侯景之亂 梁室幾傾 爰復建業 時惟永寧

樹威湘王 策定巴陵 乘風破浪 斬彼長鯨

   吳明徹

美矣南平 星辰炳秀 服教滋川 謁帝京口

忠盡君臣 孝事父母 祀典頌 洋洋不朽

   長孫嵩

元魏建號 時非旡舛干 必有仁勇 同済艱難

荊人畏避 宋師引還 長孫之功 時誰與攀

   慕容紹宗

兵必有勝 非將弗委 寇有必敗 惟名是畏

申令雷動 向敵風靡 賊景犯鞍 紹宗至止

   耶律光

力扶斉祚 時號純臣 托晉形勢 破周荊榛

出則為將 入則秉鈞 才兼文武 踵之旡人

   宇文憲

銀漢分派 瓊枝擢秀 武庫橫心 兵機在手

扶斉功多 安蜀政厚 囯之盤維 旡出其右

   于謹

道作兵鈐 言為帝則 懸運嘉謀 立傾敵囯

取貴以功 鎮時以德 善始令終 人臣楷式

   韋孝寬

瞻彼鄖公 藹為囯器 玉壁堅兵 江陵攬轡

謀猷既立 風不墜 清廟載登 歷載旡愧

   楊素

軍書立草 風角單情 隋祖見器 親委戎兵

陳人送疑 畏若神明 服勤韜畧 实得其英

   韓擒虎

陳運將亡 隋兵渡江 於鑠新義 先登受降

名傳遐俗 威宣乱邦 戡定之績 時旡与雙

   史萬歲

太平洸洸 如龍之驤 被堅執銳 我武維揚

北征虜塞 南計蛮荒 定遠之功 于邦有光

   賀若弼

壯哉輔伯 將材天賦 恭氶父志 立功隋祚

銳師一發 長江直渡 配享祈封 永耀縑素

   裴行儉

唐有秩宗 清門纘戎 發揮玉略 軍謀武功

銓品人物 將材文雄 壯容偉績 凜然英風

   王晙

熊虎其姿 寔惟人傑 挺彼忠誠 幾廻風雪

二營咸維 群兇殄滅 清史之上 見乎輝烈

   李靖

隋運告終 四郊多壘 真人勃興 壯士不死

外攘四夷 內參百揆 築闕象山 用昭千古

   李勣

蒲山委質 英公在東 地圖兵籍 不自為功

逮事唐室 实佐二宗 義聲臣節 孰若司空

   李晟

朱泚肆奸 中原紊錯 奮以孤軍 殄諸兇惡

紀烈翠珉 圖形高閣 扶危持顛 伊公大畧

   郭元振

文武兼任 締繫唐室 拔自儒官 顯提戎律

承祖周教 洞孫吳術 西土底寧 功庸奚匹

   王孝傑

臨難忘軀 有進無退 百萬爭隣 丹血相萃

戰氣方酣 鼓音忽憊 死敵為忠 足勸万代

   李孝義

唐室之隆 時推英宗 佐佑王業 緝熙帝功

擒蕭定乱 戮輔英兇 錫祀河間 茂哉厥庸

   尉遲恭

於惟鄂公 輔唐成績 臨陣摧空 萬人之敵

戰無不勝 攻無不剋 千載而下 饗茲廟食

   張仁豊

耽耽將軍 唐之虎臣 築壘受降 全境庇人

虜氣曰奪 皇威益振 功育塞門 于今不泯

   郭子儀

天祚有唐 奕奕重光 寧無否運 盖恃忠良

白日再中 祅彗未亡 目視橫流 心競包藏

力扶天柱 唯賴汾陽 雪涕將壇 氣銷帝鄉

惟師尚父 可同鷹揚 圖形配享 無愧祠唐

   李光弼

蘇郡襲封 挺茲神武 麾旗進兵 長駈擒虜

雲靡原野 彗清中土 天祐有唐 錫其良輔

   蘇定方

邢公禦侮 闞如虓虎 生執都曼 鉗驅賀魯

暨平百済 凡攻皆取 伐囯之功 焜耀千古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五  【後集】

○先賢類

【韓原道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朱文公濂溪祠堂記曰】道之在天下者未甞亡惟其託於人者或絕或續故其行於世者有明有晦是皆天命之所為非人智力之所能及也

【 云云】

河出而八卦畫洛書呈而九疇敘孔子於斯文之興喪亦未甞不推之於天聖人於此其不我欺也審矣若濂溪先生者其天之所而得乎斯道之傳者歟不然何其絕之久而續之易晦之甚而明之亟也盖自周衰孟軻氏沒而此道之傳不屬更秦及漢歷晉隋唐以至於我有宋聖祖受命五星聚奎實開文明之運然後氣之漓者醇判者合清明之稟得以全付乎人而先□出焉不由師傳默契道体建圖属書根極領要當時見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擴大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微人倫之著事物之眾鬼神之幽莫不淍然畢貫于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傳煥然復明於當世有志之士得以探討服行而不失其正如出於三代之前者嗚呼盛哉非天所其孰能与於此

  濂溪周先生元公像

見圖

文公先生贊曰

道喪千載 聖遠言堙 不有先斍 孰開我人

書不盡言 圖不盡意 風月邊 庭草交翠

歷代傳道之圖

伏羲 文王  

唐堯 武王         ○明道程先生

虞舜 周公 ○濂溪周先生○ 

夏禹 孔子         ○伊川程先生

商湯 孟子  

  明道先生程純公像

文公先生贊曰

山立楊休 玉質金 元氣之會 渾然天成

麗日祥雲 和風甘雨 龍德正中 厥□斯普

濂溪先生 明道先生 

【 游定夫】   【 謝顯道】   【 劉質□】 

【 李端伯】   【 呂與叔】   【 蘇□明】 

【 王信伯】   【 朱光庭】   【 王□明】 

【 林大節】   【 胡安囯】   【 李先之】 

【 周恭叔】   【 朱子發】   【 陳貴一】 

【 陳經邦】   【 陳貴叔】   【 邢和叔】 

【 馮聖先】   【 唐彥思】   【 李嘉祥】 

【 邵伯溫】   【 謝天申】   【 潘子文】 

【 范叔器】   【 范文甫】   【 暢中伯】 

【 許景衡】   【 劉安世】   【 吳給】 

  伊川先生程正公像

見圖

文公先生贊曰

規員矩方 繩直準平 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

布帛之文 菽粟之味 知德者希 熟識其貴

濂溪先生 伊川先生 

【 游定夫】   【 尹和靖】   【 楊中立】   【 張思叔】   【 暢悅道】 

【 呂原明】   【 范淳夫】   【 劉質夫】   【 李端伯】   【 呂進伯】 

【 呂与叔】   【 蘇子明】   【 馬時中】   【 侯仲良】   【 王信伯】 

【 胡康侯】   【 王彥霖】   【 刘宗礼】   【 林大節】   【 周伯□】 

【 周恭先】   【 周伯溫】   【 孟敦夫】   【 李先之】   【 周恭叔】 

【 郭立之】   【 楊潛道】   【 朱子發】   【 □夢授】   【 趙承議】 

【 鮑商霖】   【 陳貴一】   【 陳經邦】   【 陳貴叔】   【 邢和叔】 

【 馮聖先】   【 唐彥思】   【 李嘉仲】   【 邵伯溫】   【 張園中】 

【 謝用休】   【 潘子文】   【 范叔器】   【 范文甫】   【 暢中伯】 

【 許景衡】   【 劉安世】   【 朱公掞】   【 馬伸】    【 吳給】 

  橫渠先生張獻公像

見圖

文公先生贊曰

蚤說孫吳 晚逃佛老 勇撤皋比 一変至道

精思力踐 妙契疾書 訂頑之訓 示我廣居

     明道先生        呂和叔 呂興叔 □景庸

濂溪先生      ○橫渠先生○    

     伊川先生        蘇季明 侯仲良 

  康節邵先生像

見圖

文公先生贊曰

天挺人豪 英邁盖世 駕風鞭霆 歷覽際

手探月窟 足躡天根 閑中今古 靜裏乾坤

○陳搏   种放    穆伯長

○李挺之  康節先生  邵伯溫

  涑水先生司馬溫公

見圖

文公先生贊曰

篤斈力行 清修苦節 有德有言 有功有烈

深衣大帶 張拱徐趍 遺像凜然 可□薄夫

上無所傳 下無所授

天資粹美 暗合道妙

  晦庵先生朱文公像

見圖

先生自贊

從容乎礼法之場沈潛乎仁義之府是予盖將有意焉而力莫能与

此佩先師之格言奉前烈之餘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幾乎斯語

                 黃幹 李方子 石子重 蔡元定

           ○龜山先生 廖德明 劉爚 程端蒙 林擇之

     ○明道先生       蔡淵 蔡沈 蔡模 蔡抗

           ○豫章先生 葉賀孫 呂燾 熊節 董銖

                 楊道□ 陳淳 輔廣 萬人傑

濂溪先生             湯泳 任伯起 潘履孫 潘埴

                 徐寓 李閎祖 潘時文 陳文蔚

           ○延平先生 陳孔碩 襲盖卿 王力行 潘恭叔

     ○伊川先生       徐彥章 周謨 方充大 林德久

           ○晦庵先生 林恪 黃田 金去偽 曾祖道

                 趙季蕃 甘節 黃義剛 □大雅

  濂溪先生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先生慱斈力行遇□剛果有古人風因遠宦弛肩庐山之麓築書堂其上名之曰濂溪豫章黃庭堅稱之曰茂叔人品甚高胷中洒落如光風霽月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窻前草不除問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初先生為南安軍司理年甚少不為守所知洛人程珦攝通守事視其氣非常人与語知其為斈知道也因与為友且使其二子顥頤往受斈焉二子卒皆唱鳴道斈以継孔孟不傳之緒世所謂二程先生者其原盖自先生發之也 【 先生行錄等書】

  明道先生

程顥字伯淳河南人文進士登弟呂正献公薦於朝為御史先生甞以董仲舒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合於聖人仲舒之斈度越諸子者以此故門人以先生之所就遂謚以明道見其志焉先生嘉祐以前有論議行于世与橫渠先生張載斉名先生以太子中允知扶溝使人不忍欺專尚德化斈者雲集

謝顯道云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則渾是一團和氣刘安礼云先生德性充全粹和之容盎於面皆樂易多恕終日怡悅立之從先生三十年未甞見其忿厲之容 【 高抑崇伊洛辦并文集】

  伊川先生

程頤字正叔甞遇異人授以易斈聚徒講斈于家其教人也以踐履為先以涵養為本不為文字言語傳授斈者門人記錄所聞多失其真惟張思叔暢悅道輩頗得見緒餘其餘皆過其門而不入其室者也先生大觀間卒斈者謂之廣平先生後居伊陽又謂之伊川先生先生之昆弟自小刻勵推明道要以聖斈為巳任斈者靡然從之當時謂之二程又謂之河南二先生 【 高抑崇伊洛辨】

  橫渠先生

張載字子厚世大梁人熙寧初校書崇文未遂其志拂衣退居于太白之陰橫渠之陽自號橫渠先生著正蒙十餘万言関西斈者尊之与論語等嘉祐初見洛陽程伯淳程正叔昆弟于京師共語道斈之要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其斈斈焉龜山集中有跋橫渠□伊川簡云橫渠之斈其源出於程氏而関中諸生尊其號欲自為一家故予錄此簡以示斈者使知橫渠雖細務必資於二程則其他固可知巳按橫渠有一簡与伊川問其叔父葬事末有提耳懇激之言疑龜山所跋即此簡也然与伊川此言盖退讓不居之意而橫渠之斈實亦自成一家但其源則自二先生發之耳 【 行狀并雜書等】

  康節先生

邵雍字堯夫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名所寢息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熙寧初以著作佐郎召不至既沒謚康節先生明道先生曰昔七十子斈於仲尼其傳可見者曾子子思而子思之所以授孟子耳其餘門人各以材之所宜為斈雖同尊聖人所因而入者門戶則眾矣况後此千歲師道不立斈者莫知其從來獨先生之斈為有傳也先生得之於李挺之挺之得之於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矣伊洛辨云西京有三先生其一曰邵雍其二程顥程顥常從濂溪周先生問道遂厭科文之斈介甫亦甞師事濂溪故三人者於議論經術或有同於治道則有間矣 【 行狀及伊洛辨】

  涑水先生

司馬光字君實峽州夏縣人初以父任為將作監簿文進士甲科公自成童凜然如成人七歲聞講左氏春秋大愛之退与家人講即了其大義自是手不釋卷至不知飢渴寒暑年十五書不通文辝宏深有西漢風音歷天文書数皆極其妙尤好礼不喜仰老有資治通鑑傳于世公甞問康節曰我何如人康節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明道甞言君实之言如人參甘草又曰君實之忠孝誠實只是天資范太史亦以為勤礼出於天性先生多歷清要薨年六十八贈太師溫囯公哲宗親篆碑曰清忠粹德之碑 【 行狀】

  晦庵先生

朱熹字仲晦世居徽之婺源父松仕於建遂家於建陽縣之考亭文進士第自少厲志聖賢之斈自韋斎得中原文獻之傳聞河洛之斈推明聖賢遺意日誦大斈中庸□用力於致知誠意之地年十四溉然有求道之志慱求經傳遍交當世有識之士雖釋老之斈亦必訂其是非延平李先生斈於豫章羅先生羅先生斈於龜山楊先生延平於韋斎為同門友先生歸自同安往從之先生教人以大斈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一時摳衣而來遠自川蜀文詞之傳流及海外至於夷虜亦知慕其道先生既沒斈者傳其書信其道者益眾亦足以見理義之感於人者深矣

  張御史

張戩字天祺子厚之弟也関中人関中謂之二張篤行不苟為一時師表二程之表叔也天祺之為御史用正獻公薦也橫渠甞語人曰吾弟德性之美吾有所不如其不自假而勇於不屈在孔門之列宜與子夏後先二程與橫渠從斈者既盛當時亦名其斈為張程云 【 溫公曰錄】

  呂侍講

呂希哲字原明正獻公長子始從胡先生瑗於太斈復遍遊孫先生復石先生介李先生覯王安石弃科文一意古斈矣与程先生頤俱事胡先生並舍公察程先生斈問淵源非他人比首以師礼事之明道先生橫渠先生李公常孫公斍皆与公遊由是知見日益廣大 【 見家傳記】

  范內翰

范祖禹字淳夫蜀人家傳遺事載其言行之懿甚詳然不云其甞受斈於二先生之門獨鮮于綽傳信錄記伊川事而以門人稱之又其所著論語說唐鑑議論亦多資於程氏程氏外書云公甞與伊川論唐事及為唐鑑尽用先生語先生謂門人曰淳夫乃能相信如此 【 伊洛淵源】

  朱給事

朱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師人少從孫復授春秋嘉祐二年登進士第調万年簿明道程伯淳主郵縣簿張山甫主武功簿与公皆以才名稱関中號三傑

侯師聖云朱公掞見明道于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 【 見語錄墓誌】

  呂宣義

呂大鈞字和叔京兆人大斈之教不明久矣先扶風張先生子厚聞而知之而斈者未知信也君於先生為同年友一言而契往執弟子礼問焉 【 見墓表畧】

  呂正字

呂大臨字与叔斈於橫渠之門橫渠卒乃東見二先生卒業焉伊川先生云呂与叔守橫渠斈甚固每橫渠說皆從纔有說了更不肯回 【 呂氏雜志】

  謝斈士

謝良佐字顯道上蔡人元豊中与游定夫楊中立同斈于河南程夫子兄弟之門初頗以該治自多講貫之間旁引傳說終篇成誦夫子笑曰子可謂玩物喪志矣先生聞之乃盡弃其所斈而斈然其為人強力不倦克巳復礼日有程課夫子盖甞許其有功問近思之功所著論語說及門人所記遺語皆行于世 【 文集】

  楊文靖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嘉祐中有河南二先生得孟子不傳之斈於遺經以倡天下而升堂覩奧號称高第在穆方則廣平游定夫上蔡謝顯道与公三人是也

游揚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斍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巳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 墓誌語錄】

  游御史

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陽人與兄醇俱以文行知名於時所交皆天下豪英老師宿儒咸推先之伊川以事至京師見謂其資可與適道是時明道知扶溝縣事先生兄弟方以倡道斈為巳任設凈序聚邑人教之召公來職斈事公欣然往從之得其微言於是尽弃其斈而斈焉 【 見墓誌畧】

  尹侍講

尹焞字德充洛人年二十師事伊川程夫子靖康初以布衣召先生先生謝不用朝廷授以和靜士

程夫子甞謂其主一之功多而窮理之功少 【 墓誌語錄】

  侯斈士

侯仲良字師聖河東人初從伊川斈未悟乃訪濂溪濂溪留之對榻夜談越三日自謂有得如見天之廣大伊川亦訝其不凡曰得非從濂溪來耶 【 程氏遺事】

  胡文定

胡安囯字康侯建州崇安人聞西洛程先生之斈獨奇重与論經史大義公以是斈問益彊識致日明 【 見行狀畧】

  羅豫章

羅仲素豫章人嚴毅清苦可畏先生因論道理曰某□十四五時便斍得這物事是好底物事心便愛了十六歲便好理斈十七歲便有如今斈者見識當初講斈也豈意到這裏幸天假之年見得許多道理在這裏今年便斍勝似去年去年便斍勝似前年 【 近思錄】

  李延平

李侗字愿中南劍人晦庵朱文公之師也先生如冰壺秋月瑩澈無瑕 【 近思錄】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六  【后集】

○宮室類

  宮室制度

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以宮室而上棟下宇之制始定夏商二代去古未遠損益可知至周而經制大備其後因之制度不一然當以古法為正如世室重屋明堂朝位寢廟社稷之類莫不有制其堂陛森肅堦戺升降步尺脩廣体勢向皆規矩準繩布置詳整皆截然而不可易其視秦之阿房漢之未央武帝之千門萬戶侈靡壯麗者大失古制不可以為法今取礼經所載可為萬世法程者列圖于左¿上古之世

   宮室之圖

見圖

   世室重屋明堂圖

見圖

   朝位寢廟社稷圖

見圖

   六寢制圖

見圖

王立六寢后立六宮皆後五前一所謂正寢一燕寢五是也王之正寢曰路寢燕寢則王所常居故其一在東北王春居之其一在東南王夏居之其一在西南王秋居之其一在西北王冬居之其一在中央王季夏士居之后之六宮象王之六寢云

   東京舊城之圖

見圖

   外城之圖

見圖

   京闕之圖

見圖

  京都外城

方圓四十餘里城濠曰護龍河闊十餘丈濠內皆植楊柳粉墻朱戶城門皆甕城三層屈曲惟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係四正門留御路故也

  城南三門

曰南薰門戴勝門陳州門傍有蔡河水門通蔡州

  城東四門

曰新宋門新曹門東水門其門跨汴河有鉄褁窻夜間垂闡水面兩岸各有門通人行路出拐子城

  城西四門

曰新鄭門萬勝門固子門又西北有金水河之水門

  城北四門

曰陳槁門封丘門新酸棗門衛州門新城每一百步設馬面戰棚城裏牙道各植楊柳二百步置一庫貯兵器廣固兵士二十指揮專修造提緫其事

  大內楼殿

正前列五門門皆朱漆金釘壁皆磚石鐫金娄龍鳳之狀皆畫棟雕甍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欄彩檻下列兩亭相對悉用朱紅又子入宣德楼正門乃大慶殿設兩楼鍾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測驗刻漏逐時执牙牌奏每遇大礼車駕斎宿及正朔朝會於此殿殿外左右橫門曰左右長慶門內城南壁有門三重係大朝會趍朝路宣德楼左曰左掖門裏有明堂右曰右掖門裏西去乃天章宝文等閣至北廊百余丈入門東北乃樞密院次中書省次都堂次門下省次大慶殿外廊橫門北至百余步又一橫門每日宰执趍朝此下馬余侍從臺諫於弟一橫門下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橫門東廊大慶殿西廊中書門下後省次囯史院南向小角門正對文德殿殿前東出東華門西出西華門近裏又左右嘉肅兩門相對南去左右銀臺門自東華門裏皇太子宮嘉肅門街南大慶殿後門東西上閣門街北宣祐門街西曰凝暉殿乃通會通門入禁中矣門廊楼殿相對乃殿中省六尚尸向御廚上常列禁衛兩重時刻提警出入甚嚴裏皆快行親從官御藥院軍器庫宣祐門外西去紫宸殿次曰文德殿次曰垂拱殿次曰皇儀殿集□□□□□後曰拱辰門東華門外市井最盛禁中買賣在此歲時蔬果新出諸閣爭貴貿之

  在內諸司

皆在禁中如斈士院皇城司四方館客省東西閣上門通進司內軍器庫翰林司內侍省入內內侍省內庫藏奉宸庫景福殿庫延福宮殿中省六尚局諸閣分內香庫藥後苑作翰林書藝局醫官局天章等閣明堂頒朔布政府

  在外諸司

左右金吾御仗司法酒庫內酒坊牛羊局乳酪院儀鸞司車輅院供奉庫雜物庫雜買務東西作坊万全修內司文思院上下界綾錦院文繡院軍器所上下竹木務箔場車營致遠務騾務駞坊象院物料庫東西窰務內外物庫油醋庫鞍轡庫騏驥院天駟十監河南北炭場熟藥局內外柴炭庫引見司架子營楼店宅務榷貨務都茶埸宗正司左藏大觀元豊宣和等庫編估司打套所諸米麥元豊順成富囯廣盈永豊済遠等倉有五十余所有下卸指揮兵士遇支遣新城有草場二十余所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闐塞道路諸軍打請即往南曹不許雇人搬擔祖宗之法也

  穿城河道

南壁曰蔡河西南戴楼門外入京城遶自東南陳州門出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至泗州入淮運東南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東北曰五丈河自済鄆搬京東路粮入城西北曰金水河自城西南索河水築堤從汴河上用木槽架過從西北水門入城灌後苑池浦也

  蔡河橋

河上有橋十一曰觀橋宣泰橋雲騎槁橫橋高橋保康門橋龍津橋新橋太平橋巢麥橋宜男橋

  汴河橋

有橋十三從東水門外曰虹橋順成倉□水門裏曰便橋下土橋上土橋又相囯寺橋州橋浚儀橋興囯寺橋太師府橋金梁橋西浮橋西水門便橋

  五丈河橋

河上有橋五東曰小橫橋廣備橋蔡市橋青暉橋

  金水河橋

有橋曰白虎橋橫橋五王宮橋小河橋念佛橋

  京城寺觀

醴泉觀在東水門觀音院在舊宋門新宋門有上清宮景德寺前桃花洞皆□館開宝寺在封丘門內有二十四院天清寺皆州北興囯院瑤華宮在金水門長生宮在鹿家巷甌寧寺在炭場巷臺婆寺皆陳州門兠率寺在紅門唱佛寺在太和宮靜因院在州西浴室院在甜水巷福田院在舊曹門報恩寺在御塩巷洞元觀在班楼北万壽宮在酸棗門

○學校類

  斈校制度

【陸氏佃云】礼記天子設四斈盖天子立四斈并中斈而五於一並建周人則辟雍居中其南為成均其北為上庠其東為東序其西為瞽宗斈礼者就瞽宗斈書者就上庠斈舛于戈羽籥者就東序斈樂德樂語樂舛者就成均辟雍唯天子承師問道飬三老五更又出師受成等就焉天子入太斈則四斈之人環水而觀之是謂辟雍緫而言之四斈亦太斈也

   天子五學圖

見圖

   天子辟雍圖

見圖

【正義曰】天子曰辟雍辟為圓璧形築土引水使四方均得來觀則辟雍之內有館舍而內墻院也其制環之以水圜象天也辟雍斈之名王制以殷之辟雍與太斈為一蔡邕月令論云取其四門之斈則曰太斈取其水圜如璧則曰辟雍名異而实同也

   諸侯泮宮圖

見圖

【正義曰】諸侯曰泮宮泮之言半盖東西門以南通水北門無也所以降殺於天子王制云諸侯止有泮宮一斈魯之所立非獨泮宮明堂位曰米廩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斈也瞽宗殷斈也頖宮周斈也是魯得立四代之斈僖公脩之示存古法也

  宋朝太學舊規

斈校之制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自漢開設斈校至明章二帝而辟雍之制大文唐太宗增廣斈舍一千五百餘區歷代相尚皆以斈校為重宋初建太斈只有十斎曰服膺曰禔身曰習是曰守約曰存心曰允蹈曰飬正曰持志曰率履曰誠意續置七斎曰觀化曰貫道曰務本曰果行曰謹信曰時中曰盾理其後斈官以大斈尚有隙地復請于朝得旨復增置三斎曰節性曰經德曰立礼共有二十斎每斎有炉亭大率可坐二十四位筵會題名板牌掛于東西二壁之上既登第者則以朱誌於其名之上而名之下則批云某年登科或甲科或釋褐各以實書之其炉亭東西二壁通身窻櫺暑月即開窻櫺以通爽氣其北面實壁以光斎板牌掛于北壁之上二板牌書鄉貫姓字掛于斎壁

   爐亭之圖

見圖

  □宮揭示 文公白鹿洞規

○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 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

言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斈者斈此而巳所以斈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慱斈之 審問之 謹思之 明辯之 篤行之

古為斈之序斈問思辯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脩身以至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言忠信 行篤敬 懲忿窒慾 遷善改過

右脩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事之要

○巳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巳

右接物之要

  斈官

國子祭酒 國子司業 國子慱士 太斈慱士國子監丞 國子監簿 太斈正 太斈錄國子正 國子錄 監書庫 監廚官

  前廊

斈錄 【 一員】  斈諭 【 八員】  直斈 【 二員】  教諭 【 一員】

  逐斎

斎長 【 一員】  斎諭 【 一員】  集正 【 一員】

  生員

太斈生 【 一千員】  國子生 【 二百員】  內舍生 【 一百員】

  武斈

斈正 【 一員】  堂儀 【 一員】  直斈 【 一員】

  職掌

斈錄堂規矩及給假凡斈校之事分東西廊各任一人掌之

直斈主斈生出入門簿及治斎僕之不職者

斈諭輪講小經輪月出題目

教諭在中門外教小斈生

長諭點檢本斎供課更革會議彈其不遵規矩者

集正掌本斎一月出入之費凡斎眾納同置器皿書籍及會食筵會之事謙掌官書借借登帶簿書月內有引簾試者代長諭引新參者至崇化堂而反凡節序會食及公私試中光斎者參假者皆掌其事偶合用而乏錢則集正自措置應用俟有錢則支還

  參斎

初參斎例具襴幞斎僕具名刺每斎二枚引至斎廳相見納斎用錢十七千方引簾試次日行食行食日別具刺參前廊未行食前雖出不書門簿及不請假出入以襴襆行食後以衫帽每本斎候新參名数畢方以齒題名于炉亭

  供課

逐旬一課上旬賦義中旬論下旬策前廊具課題申斈官斈官判示貼于大門諸斎僕各錄貼于炉亭凡催課在斈宮嚴緩大率俵前課即催後課不登即决斎僕並先經斎長諭及□廊書名方呈斈官課簿係斎僕就集正請錢置

  私試

逐月一試以孟仲季月分試三場惟二月內事宂不試以後月追引遇公試月則免先一日鎖院前廊出宿于外次日引試會于東西南三序內舍別限于東序之北以幕匝之試日禁懷挾斈官惟司業不与考校鎖院五日後司業入斈開榜例闕第一等每十名取一人不及数亦取一人

  公試

以二三月晦朔為率引試二日初日詩賦義伍道次日論策各一道差外官主文以斈官一二人參考察懷挾甚嚴試日士子各具襴幞揭大廳簾向拜考官具公裳荅拜訖方出題目奏號後御史下貢院監開卷每十人取一人第一等多闕第二等視就試人数四百人取十人逐等倍之

  解試

与舍法不相干經義六七人取一人詩賦四人取一人

  外舍

凡在斈三季謂之滿年滿年者有分数而後當校定新參未滿年雖公私試魁亦分数且如今年雖是滿年今春公試高占亦只得分数惟在斈久而未校定者先占公試第二等即限本年私試三中便得升補更不待來年公試

  內舍

外舍生第一年滿年分数及等謂之校定次年公試中第一等則升補當日行內舍食自後亦赴私試為內舍校定三黜則退降外舍凡一年中內舍平等校定六七人優等校定三人設有一人与第三人事体同亦就中較其優劣

  上舍

率每歲一試例不出季秋之月主文係奉朝旨差外官亦點差斈官一二員其法重於他試每試只分優等平等雖中優而前試分不得為優校何者一年內只有優校三人皆以是年公私試分数校定雖不得為優校亦不失為平校凡優校人試中優即釋褐若有三四人則取分多者一人為狀元中平即免省赴殿不中謂之下等上舍後三年方免省赴殿平校人中優即免省赴殿

  釋褐

凡上舍內舍分数俱優者謂之兩優斈官司業祭酒連衘以姓名保奏取旨特賜釋褐出身就大成殿下脫去太斈巾褁換以綠袍只就殿下謝恩即辝斈官而出其恩例与正奏甲科等

  囯子

係父兄叔□在朝而子弟來入斈者觧試六人取一人補試看人数多少臨時取旨幾人取一人多不過五人少不過三人凡國子入斈而父兄叔伯去任者則移入囯子生額凡囯子只許試外舍校定如合升舍則不該升名曰寄理內舍竣人在朝方許升補凡囯子不得充斎長諭

  迎駕

駕出前一日於貢院前西畔設斈官起居幕次二十斎各設次於東畔空地每斎各幄幕雞初鳴諸斎生各具襴郭聞堂上鳴鼓而行從循理斎前門出詣起居所除官廚辦饅頭三枚早點心外每斎各備酒殽迎 駕畢於貢院前兩廊各備床椅鍋竈任意烹飪下酒之物大率五盃飯畢從容祗候聖駕回乃反次日如初礼

  釋奠

祭酒司業大慱囯慱囯正囯錄監察御史太常郎官等待礼初奠及中終献各一人東西從祀各三人十哲二人讀祝薦幣各一人御史官一人不服祭服惟紏彈不敬者凡導献官進退跪拜献奠皆太常之人先奏大成樂而後蕆事奏樂之式樂工数人歌□御製文宣王贊于上編鍾磬笙鏞瑟次奏祀合歌每斎五人助享襴郭序立于大門之內皆北向其拜視献官卒事而退

  節序

昧爽生員各具冠帶或襴郭於本斎團拜先一日買香紙錢馬等雞初鳴時具案于大門逐人拜禱團拜訖斎僕導斎眾秉燭遍謁諸斎賀節每斎各名紙一具某斎長某与斎眾拜賀如正旦則未會食前拜謁大成殿訖各以鄉里會合團拜于崇化堂凡節假冬至正日寒食各三日餘假一日凡遇節官廚不文火即打米出食錢其日聽生員出入亦門簿凡會食即飯羹惟正旦寒食早膳三盃其餘即晚會五盃七盃以上隨斎豊儉

  大元新降條書

中統二年六月

聖旨宣聖廟 囯家歲時致祭諸儒月朔釋奠宜令洒掃脩潔今後禁約諸官員使臣軍馬得於廟宇內安下或聚集理問詞訟及褻瀆飲宴管工匠官不得於其中營造違者治罪管內凡有書院亦不得令諸人搔擾使臣安下

至元六年四月

聖旨節該提刑按察司官所至之勉勵斈校宣明教化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欽此移文各路遍下所属如遇朔望長次以下正官同首領官率領僚属吏員俱詣 文廟燒香礼畢從斈官主善詣講堂同諸生并民家子弟願斈者講議經史更相授受又令所在鄉村鎮店選擇有德望斈問可為師長者於百姓農隙之時如法訓導使長幼皆聞孝悌忠信廉恥之言

聖旨節該古者斈校官為廩給飬育人材今來名儒凋喪文風不振民間應有儒士都收拾見數令高業儒人轉相教授攻習儒業務要教育成材其中選儒生若有種田者輸納地稅買賣者出納商稅其餘差發並行蠲免

   科文詔

皇慶二年十月中書省

奏為科文的上頭前日奏呵開讀

詔書行者麼道

聖旨有來俺和翰林院官人每一同商量立定檢目來听讀過又

奏為立科文的俺文卷裏照呵

世祖皇帝

裕宗皇帝幾遍教行的

聖旨有來

成宗皇帝

武宗皇帝時分貢文的法度也交行來

上位根底合明白題說如今不說呵後頭言語的人有去也斈秀才的經斈詞賦是兩等經斈是說脩身斉家治囯平天下的勾當詞賦的是吟詩課賦作文的勾當

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人都習斈的浮華了罷去詞賦的言語前賢也多曾說來為這上頭翰林院集賢院礼部先擬德行明經為本不用詞賦來俺如今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等都不用止存留詔誥章表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觧為主是格物致知脩巳治人之斈這般取人呵

國家後頭得人材去也奏呵說的是有依著您這定擬來的

詔書裏行者麼道

聖旨了也欽此今將合関防各各條目開坐于後

【一】鄉試中選者各給觧據錄連取中科文行省所轄去移咨都省送礼部腹裏宣慰司及各路関申礼部拘該監察御史廉訪司依上錄連科文申臺轉呈都省以憑照勘會試

八月二十日

蒙古色目人試經問五條

漢人南人明經 經疑二問 經義一道

二十三日

蒙古色目人試策一道

漢人南人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

二十六日

漢人南人試策一道

【一】會試次年省部依鄉試例於二月初一日試第一場初三日第二場初五日試第三埸

【一】

御試三月初七日前期

奏委考試官二員監察御史二員讀卷官二員入

殿庭考試每文子○人委怯薛歹一人看守漢人南人試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時務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

【一】選考試官

行省与宣慰司鄉試有行臺去行省官与行臺官一同商議選差如不拘廉訪司去行省官与監察御史選差山東河東宣慰司真定東平路同本道廉訪司選差上都大都從省部選差在內監察御史在外廉訪司官一員監試每差考試官同考試官各一員並於見任并在閑有德望文斈常選官內選差封官一員謄錄官一員選廉□文資正官充謄錄試卷并行移文字皆用朱筆書寫仍湏設法関防旡致容私作弊

省部會試都省選委知貢文同知貢文官各一員考試官四員監察御史二員封謄錄對讀官監門等官各一員

【一】鄉試

行省一十一

河南 陝西 遼陽 四川 甘肅 雲南 嶺北 征東 江浙 江西 湖廣

宣慰司二

河東冀寧路 山東済南路

直隸省部路分試四

真定路

河間路 保定路 順德路 大名路 廣平路 彰德路 衛輝路 懷孟路

東平路

済寧路 曹州 濮州 恩州 冠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東昌路

大都路

大都 永寧路

【一】天下選合格者三百人赴會試於內取中選者一百人內

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分卷考試各二十五人

蒙古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十五人 上都六人 河東五人 真定等五人 東平等五人 山東四人 遼陽五人 河南五人 陝西五人 甘肅三人 嶺北三人 江浙五人 江西三人 湖廣三人 四川一人 雲南一人 征東一人

色目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十人 上都四人 河東四人 東平等四人 山東五人 真定等五人 河南五人 四川三人 甘肅二人 陝西三人 嶺北二人 遼陽二人 雲南二人 征東一人 湖廣七人 江浙一十人 江西六人

漢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一十人 上都四人 真定等十一人 東平等九人 山東七人 河東七人 河南九人 四川五人 雲南二人 甘肅二人 嶺北一人 陝西五人 遼陽二人 征東一人

南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湖廣一十八人 江浙二十八人 江西二十二人 河南七人

【一】鄉會等試許將礼部韻略外餘並不許懷挾文字差搜檢懷挾官一員每文子一名差軍一名看守軍人差廵軍

【一】提點擗掠試院差廉幹官一員度地安置蓆舍務令隔遠仍自試官入院後常川妨聀監押外門

【一】鄉會等試封謄錄對讀官下吏人於各衙門從便差設

【一】試卷不考格犯

御名

廟諱偏犯者諒及文理紕繆塗注乙五十字以上

【一】謄錄所承受試卷並用朱書謄錄正文实計塗注乙守数標寫對讀旡差將朱卷逐旋□考試所如朱卷有塗注乙字亦皆標寫字数謄錄官書押候考校合格中選人数已定抄錄字號索上元卷請監試官知貢文官同考試官對號開拆

【一】文人試卷各人自備三場文卷并草卷各人一十二幅於卷首書三代籍貫年甲前期半月於印卷所投納置簿收附用印鈴縫訖各還文人

【一】就試之日日未出入場黃昏納卷受卷官送封所撰字號封訖送謄錄所

【一】科文既行之後若有各路歲貢及保文儒人等文字到部並令還赴本鄉應試

【一】倡優之家及患廢疾若犯十惡奸盜之人不許應試

【一】文人於試場內毋得喧譁違者治罪仍殿二文

【一】文人与考試官有五服內親者自須回避仍令同試官考卷若應避而不自陳者殿一文

【一】鄉試會試若有懷挾及令人代作者漢人南人居父母喪服應文者殿二文

【一】國子監斈歲貢生員及伴讀出身並依舊制願試者听中選者於監斈合得資品上從優銓注

【一】別路附籍蒙目色古漢人大都上都有恒產佐經年深者從兩都官司依上例推文就試其餘去貫者治罪

○皇慶二年十一月欽奉

詔旨惟我

祖宗以神武定天下

世祖皇帝設官分聀徵用儒雅崇斈校為育才之設科文為取士之方規模宏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丕祚継志述事

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文人宜以德行為直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实朕所不取爰命中書參酌古今定其條制其於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賦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朕將親策焉具合行事件于后

【一】科場每三歲一度開試文人從本貫官司於路府州縣斈及諸色戶內推選年及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結罪保文以礼教遣貢諸路府其或徇私濫文并應文而不文者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体察究治

【一】考試程式

蒙古色目人

第一場經問五條

【 大斈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義理精明文辝典雅為中選用朱氏章句集註】

第二場策一道

【 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

漢人南人

第一場明經

經疑二問

【 大斈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註復以巳意結□限三百字以上】

經義一道

【 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朱氏程氏為主已上三經兼用古注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礼記用古註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

【 古賦詔誥用古体章表參用古体四六】

第三場策一道

【 經史時務內出題時務不矜華藻惟述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漢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賜進士及第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兩榜並同

【一】所在官司遲悮開試日期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紏彈治罪

【一】流官子孫廕敘並依舊制願試中選者優陞一等

【一】在官未入流品之人願試者听若中選已有九品以上資級比附一高加一等注授若旡品級止依試例從優銓注

【一】鄉試所并其餘條目命中書省議行

於戱經明行修庶得真儒之用風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咨多方体子至意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廻避諱字例

延祐元年 中書省咨江浙省備囯子監翰林院集賢院呈今行貢文例合廻避

廟諱

御名犯者不考各路州縣儒斈月試亦合廻避

太祖應天啟運聖武皇帝 鐵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窩闊台

睿宗仁聖景襄皇帝 雷

定宗簡平皇帝 貴由

憲宗木一日肅皇帝 蒙哥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忽必烈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真金

順宗昭聖衍孝皇帝 荅剌麻八剌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 鐵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海山

仁宗皇帝 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皇帝 碩德八剌

今上皇帝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七  【后集】

○文籍類 【 經 子 史】

  經史述作

上古之世結繩而治自龍馬負圖伏羲視河圖而畫八卦神龜授書大禹因洛書而闡九疇文籍之生盖始諸此河圖洛書实出于天六經則出於聖人之手其後諸子百家之書十七史紀傳之作與夫文人才士之所紀著第第相因前作後述上下四千年間見諸載籍者浩如也然皆有所本始今考其制作之原各以序列于左使來者有攷焉是亦記聞之一助也

   河圖

龍馬出於孟河高八尺五寸長頸骼上有翼旁有垂尾聖人在位天不愛道地不愛寶龍馬出焉

見圖

   洛書

堯沉璧於洛玄龜負書出焉背上赤文朱字 【書注云】天錫禹書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数皆九

見圖

   河圖

見圖

【晦庵曰】河圖之数一與六居北二與七居南三與八居東四與九居西五與十居中盖其為数不過一陰一陽一奇一偶以兩其五行而巳陽数奇故一三五七九属天陰数偶故二四六八十属地天数五地数五各以類相求五位之相得然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謂各有合也積五奇為二十五積五偶為三十是為五十有五之数

   洛書

見圖

【邵康節曰】圓者星也河圖之数方者土也洛書之文

【蔡】【元定曰】洛書九宮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関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惟劉牧意見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其易置圖書並旡明驗但謂伏羲兼取圖書則為可疑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圖象圓圓者天也書象方方者地也圖数十偶贏而奇乏全数也書数九奇贏而偶乏変数也

   伏羲八卦圖

見圖

乾 三 連

坤 六 斷

震 仰 盂

艮 覆 椀

離 中 虛

坎 中 滿

兊 上 鈌

巽 下 短

   大禹九疇圖

見圖

九疇本河圖之数一合九而為十二合八而為十三合七而為十四合六而為十河圖以虛数相合而為四十九疇則以實数相合而為五十自然之数也

  文籍本末

   千文

南史文斈傳周興嗣傳云武帝以三橋舊宅為光宅寺敕興嗣与陸倕各製等碑及成俱奏帝以興嗣所製自題及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王羲之書千字並使興嗣為文每奏帝称善賜金帛劉禹錫嘉話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紙雜碎敘帝召興嗣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次進上鬚髮皆白賞賜甚厚囯朝宝訓太宗甞行草千文賜李至至請模刻太宗曰千文乃梁武得鍾繇破碑非垂世立教之道

   孝經  【 唐明皇注】

按書序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之宅以廣其居壁中得所藏古文孝經凡十有八章共一千九百單三字

   論語   【 何晏集觧】

孔子弟子記諸善言凡二十篇成於曾子有子之門人有斉論又有魯論又有古論斉論有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孔子魯人故謂之魯論魯語又謂之論語共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六字

   孟子   【 趙歧注并序】

弟子公孫丑万章之徒記其師弟子難疑荅問為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大抵皆言仁義道德闢楊墨之異端明夫子之正斈孟子鄒人也名軻故謂之鄒書軻書又謂之孟子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周易   【 王□注】

自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文王重三爻為六爻推八卦為六十四卦後夫子作十翼凡更三聖而成書其書言吉凶作咎悔吝之象可以占卜故秦人焚書而易以卜筮之書獨全其經十翼者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繫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是也其書畫于伏羲謂之羲經羲易文王作卦辝周公作爻辝謂之周易其書分上下經共二万四千一百丹七字

   六十四卦緫栝歌

易卦八八六十四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與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及臨觀噬嗑貴剝復妄大畜頤 大過而後坎離継 咸恒遯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觧損益 夬姤萃升困井革 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次及兊渙節 中孚小過既済來 未済終焉緫包括

   尚書  【 孔安囯序并傳注】

舊有百篇起於三墳載伏羲神農黃帝之事自孔子刪去断自唐虞以下迄於周所存四十九篇虞書五篇謂之五典夏商周之書皆訓誥誓命之文秦人焚書孔子以此書藏于屋壁至魯共王壞孔子舊宅因得所藏之書皆科斗文字文世能知者済南伏生口以傳授二十五篇孔安囯考其文義定五十八篇并序五十九篇末二篇乃秦魯書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共二万五千七百字

   毛詩  【 鄭康成注】

古者有釆詩之官天子廵狩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其詩盖出婦人女子小夫賤隸之口如今田野里巷歌詠之意大抵皆美剌時事托物見意多鳥獸草木之名有風賦比興雅頌六義囯風大雅小雅三頌初有三千餘篇孔子刪錄凡三百一十一篇後亡六篇故藝文志云三百五篇論語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邪者盖言其大数也毛萇訓詁故謂之毛詩共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周礼   【 鄭康成注】

周成王時周公所作謂之六典盖其書有六官天官家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每官其属六十共三百六十官是書專言周官之職掌百工技藝纖悉皆具惟冬官考工記專言車輿等制或云冬官乃秦火後漢儒所纂起於周故謂之周礼共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礼記  【 鄭康成注】

多言冠昏喪祭鄉射燕享等礼故謂之礼記今其書四十九篇非出一人之手中庸則出於孔子之孫子思王制則出於漢儒剌六經而為之緇衣則公孫尼子制月令則出於秦人呂不韋皆因秦火散亡難以稽考今之記出於二戴 【 大戴德小戴聖】 故謂之戴經共九万九千二十字

   春秋   【 杜預注】

紀周末十二諸侯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周衰天子不能任賞罰之權故孔子褒善貶惡尊王黜伯內夏外夷可筆則筆可削則削以匹夫代天子賞罰其書編年月日時錯文春秋二時以名其書時有獲麟之瑞孔子以麟出非時見傷而絕筆於此故謂之麟經共一万八千字

   三傳

【左氏】或以為左丘明者非北單姓左名未聞魯人受經於仲尼為經作傳

公羊名高斉人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

【穀梁】名赤魯人受經於子夏為經作傳

又有所謂【五傳】者乃上三傳并鄒氏傳郟氏傳是也

   囯語 【 鄭玄訓注】

乃左氏採世本戰囯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邦囯成敗陰陽律呂天時人事逆順之数以為囯語凡五十一篇其文不主於經故號外傳包羅天地探測禍福發啟幽微章表善惡昭然甚明与經藝並陳非特諸子之倫也

   家語   【 王肅注】

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家藏之書皆聖人实事之迹五帝之德三王之盛冠昏喪祭刑政獄訟山川物類与夫門弟子之荅問而成書皆類乎論語凡四十四篇

   爾雅  【 郭璞注】

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凡二十篇所以通詁訓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緫絕代之離詞辯同实而殊號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鎋斈覽者之潭奧摛翰者之華苑可以慱物不惑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莫近於雅

   離騷   【 朱文公注】

楚屈原所作屈原名平字靈均為楚懷王左徒上官大夫讒之王怒疏平平嫉王聽之不聦也故憂愁思慮而作離騷第一篇為經其餘皆傳

   太玄經

楊子雲作凡一十九篇觀玄者数其畫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之数也其用自天玄一晝一夜陰陽度数律曆之紀与太初曆相應揲之以三策関之以休咎絣之以象類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擬之以道德仁義礼智主無名要合五經

   七書   【 魏武帝注】

孫子吳子司馬法唐太宗季衛公荅問尉繚子黃石公三畧太公六韜共一百一十四篇皆武經也三畧者上畧中畧下畧六韜者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是也囯子司業朱服奉聖旨校定合七書為一故謂之七書

   老子   【 傳弈注】

周末老聃所著上下八十一章凡五千餘文其書微妙難識皆原於道德之意故謂之道德經又曰老子

   莊子   【 郭象注】

周未莊周所著有內篇外篇雜篇凡三十三章其言內聖外王之道深根固蔕之理所不備故謂之南華經又謂之莊子

   荀子   【 楊倞注】

戰囯荀况所作其書尊王黜伯貴仁義而賤功利韓退之讀荀篇曰其辝若不粹要其歸与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軻雄之間荀子甞作蘭陵令故謂之蘭陵書又曰荀子

   揚子   【 五臣注】

西漢揚雄所作其書擬論語荅問之意其序云揚子之文簡而奧韓愈讀荀篇曰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揚子設或人之問自謂之法言又曰揚子

   文中子   【 院逸注】

隋季王通所作碑曰孟子踵孔聖而贊其道後千世而可継孟氏者復何人哉先生亭述六經敷為中說講道於河汾門人自遠而至者千餘人其書曰河汾書又曰文中子

   列子   【 張湛注】

鄭人列禦寇所作其書名曰冲虛至德經

   孔叢子   【 宋咸注】

孔子八世孫鮒所作鮒字子魚仕陳勝為慱士

   管子  【 房玄齡注】

管仲所作

   文子   【 默希子注】

姓辛名妍字文子周平王時蔡丘漢上人其先晉公子也甞南遊范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著通玄真經

   刘子

名晝字孔昭梁朝大夫刘孝標撰

   抱朴子

晉葛洪稚川仙道之斈

   韓非子

韓之諸公子也刑名法術之斈而帰其本於黃老作說客解

   淮南子

刘安厲王長子也著鴻烈解

   公孫龍子

戰囯時辯士趙平原之客也

   鄧析子

鄭人著刑名之書

   子墨子

孔子之弟子也

   鬻子

名熊楚人也

   子華子

名本晉人也

   尹文子

周人斉宣王時居稷下与宋鈃彭蒙由駢同斈於公孫龍公

   商子

名到例陽人也

   鶡冠子

著道家之書

   聱隅子

著歔欷瑣微論聱隅者枿物之名也歔欷者兼歎之瑣微者述之之謂也

   亢倉子  【 何粲注】

著洞靈真經

   十七史

<史記> 【 係一史】 司馬迁 【 漢武帝時人續父太史公之業作史記】  裴駰 【 宋人】  司馬貞 【 唐明皇時人撰史記索隱三皇記】  劉向 【 著新序說苑】  孔安囯 【 前漢人諫義大夫】  徐廣 【 晉人】  譙周 【 蜀人】  張晏 【 魏晉□人】  韋昭 虞翻 【 並吳人】  鄭玄 賈逵 馬融 【 並後漢人】  王肅 【 魏人】

以上並裴駰注所引

   西漢史   【 係一史】

班固 【 廣父彪續史作前漢書】  劉德 荀悅 應劭 文頴 李奇 大儼 【 並後漢人】  鄧展 張楫 孟康 如淳 崔浩 【 並魏人】  郭璞 劉寶 晉灼 【 並晉人】  蘇林 【 宋人】  蔡謨 【 東晉人】  巨瓚 【 不詳所出】  張晏 韋昭 李裴 鄭氏 項昭 【 以上並頭注引用】

   東漢史   【 係一史】

范曄 【 宋文帝時人】  章懷太子賢 【 唐高宗子集諸儒注】  劉珍 【 安帝朝校定東觀記撰建武以來名臣傳】  謝氶 【 吳人】  謝沈 薛瑩 華嶠 袁崧 司馬彪 【 並晉人】  劉昭 【 梁人】  劉義慶

   三國志   【 魏蜀吳係三史】

陳壽 【 東晉人撰】  習鑿齒 孫盛 【 並東晉人】  裴松之 【 宋人記三囯志】  魏澹 梁祚 環済 以上並裴注引用

   東西晉史

唐太宗 【 称制撰晉書】  高希嶠 【 注晉書】  何超 【 撰晉書義】  王隱 虞預 【 並東晉人】  于宝 【 東鄒人】  謝灵運 【 宋人】  朱鳳 並晉史所引

   南北史   【 南史宋斉梁陳北史後魏北斉後周係七史】  

李延壽 【 唐人追父志作南北史】  沈約 【 梁人】  魏收 【 隋人】  徐爰 【 撰宋書】  孫嚴 【 撰宋書】  李德林 【 □此斉書】  顧野王 【 陳人】  蕭子顯 【 撰□書】  謝昊 【 撰梁書】  傳緯 【 撰陳書】  以上並南北史所參附

   隋史   【 係不史】

魏徵 【 唐太宗時人撰帝紀列傳】  長孫忌 【 唐人撰隋志】  王劭 【 隋人】  張太素 以上並隋史參附

   唐史

歐陽脩 【 宋朝人撰唐書】  刘昫 【 後唐人撰舊唐史通鑑多引用】  蔣係 【 撰舊唐史贊】  宋祁 【 宋朝人撰新唐書列傳】  韓愈 【 唐人撰順宗实錄】  王綝 【 唐人撰魏鄭公諫錄】  吳兢 【 唐人撰貞觀政要唐春秋】  竇評 董衝 吳填

   五代史   【 孫一史自史記五代共十七史】

歐陽脩 徐無黨 【 並宋朝人同撰】

   通鑑

司馬光 【 撰資治通鑑】  刘恕 【 撰外紀】  史炤 【 撰釋文】  朱熹 【 撰綱目】  李燾 【 蜀人撰長編並宋朝人】

   唐鑑

范祖禹 【 撰一十卷】 石介 【 撰五卷並宋朝人】

   史通

刘知幾 【 唐中宗時人撰】

   通典

杜佑 【 唐德宗時人撰】

   編年通載

章衡 【 宋朝狀元作】

   兩漢刊誤

三劉 【 歌攽奉世刊誤互注漢唐節】  朱繪 【 宋朝人撰歷代帝王年運銓要】

  經籍名数

   二經

春秋 孝經

   三經

論語 孟子 孝經

   六經

周易 尚書 毛詩 周礼 礼記 春秋

   二礼

周礼 礼記

   三易

連山 【 夏】  歸藏 【 商】  周易 【 周】

   八卦

乾 坤 艮 巽 震 離 坎 兊 【 伏羲始畫八卦文王重易作六十四卦】

   十翼

上彖 下彖 上象 下象 上繫 下繫 文言 說卦 序卦 離卦 【 孔夫子作所以輔翼易道也】

   書十例

典 謨 貢 歌 誓 誥 訓 命 征 範

   二典

堯典 舜典

   三謨

大禹謨 皋陶謨 益稷

   九疇

一五行 二五事 三八政 四五紀 五皇極 六三德 七稽疑 八庶徵 九五福六極

   四詩

囯風 小雅 大雅 頌

   六義

風 賦 比 興 雅 頌

   四始

周南 【 囯風之始】  鹿鳴 【 小雅之始】  文王 【 大雅之始】  清廟 【 周頌之始】

   十五囯風

周南 召南 邯 鄘 衛 王 鄭 斉 魏 唐 秦 陳 檜 曹 豳

   二雅

小雅 大雅

   三頌

周頌 魯頌 商頌

   周礼六官

天官 地官 春官 夏官 秋官 冬官

   礼記二戴

大戴礼 【 戴德】  小戴礼 【 戴聖】

   春秋五始

元 【 言之始】  春 【 時之始】  王 【 命之始】  正 【 政教之始】  即位 【 三囯之始】

   三傳

左氏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五傳

左氏 公羊 穀梁 鄒氏 郟氏

   五子

老子 莊子 揚子 荀子 文中子

   十七史

史記 西漢 東漢 蜀志 【 三囯】 魏志 吳志 西晉 東晉 晉書 宋史 斉史 梁史 陳史 後魏史 北斉 後周 隋書 唐書 五代史

   八書

礼書 樂書 律書 歷書 天官書 封禈書 河渠書 平準書

   十志

律歷志 禮樂志 刑法志 食貨志 郊祀志 天文志 五行志 地理志 溝洫志 藝文志

   兩都賦

西都賦 東都賦 【 班固作】

   二京賦

西京賦 東京賦 【 張平子作】

   三都賦

蜀都賦 吳都賦 魏都賦 【 左思作】

○辭章類

  文章緣起

【梁太常卿任眆彥升曰】六經素有歌詩書□箴銘如尚書帝庸作歌毛詩三百篇左傳叔向詒子產書魯哀公孔子誄孔俚鼎銘虞人箴之類是也此盖取秦漢以來聖君賢士沿著為文之始故因錄之凡八十五條抑亦新好事者之目耳

【詩三言】晉散騎常侍夏侯湛

【詩四言】前漢楚王傳韋孟諫楚夷王戊詩

【詩五言】漢騎都尉季陵与蘇武詩

【詩六言】漢大司農谷永

【詩七言】漢武帝相梁殿聯句

【詩九言】魏高貴卿公

【賦】楚大夫宋玉

【歌】戰囯荊卿作易水歌

【離騷】楚三閭大夫屈原

【詔】秦始有之

【玺文】秦始皇傳囯玺

【策文】漢武帝三皇策文

【表】淮南王安諫伐閩表 漢東平王蒼上表讓驃騎將軍

【上書】秦丞相李斯上治安書

【書】漢太史令司馬迁報任少卿書

【對賢良策】漢太子家令晁錯

【上疏】漢中大夫東方朔

【啟】晉吏部郎山濤作選啟

【奏】漢江都相董仲舒詣公孫弘奏記

【牋】漢護軍班固說東平王牋

【離合詩】漢孔融作四言離合詩

【連珠】漢揚雄作

【篇】漢司馬相如作凡將篇

【歌詩】漢枚皋作麗人歌詩

【遺命】晉散騎常侍江統作

【圖】漢河間相張衡作玄圖

【勢】漢済北相崔瑗作草勢

【約】漢王褒僮約

右文章緣起一卷梁新安太守樂安任公書也按隋經籍志公文章始一卷有錄無書郡之為郡且千歲守將不知幾人獨公至今有名字並城四十里曰村曰溪皆以任著旁有僧坊亦借公為則遺愛在人盖与古循吏比後公六百年而适為州甞欲會粹遺文刻識木石以慰邦人亡窮之思而不可得三館有集六卷悉見蕭氏類書中疑後人掇拾傳著於傳亡益獨是書僅存可藏去古所傳墓誌皆東漢人大隸此云始於晉盖丘中之刻當其時未露見也紹興三十年四月二日鄱陽洪适識

  聲律類格

【詩苑類格序畧】五七言體起于漢施于斉梁始類以病前賢著評式論之詳矣宋真宗皇帝研精題詠傳合格範謹取聖製五七言二篇條解律為常格別二篇為変格為天下万世之矜式兼釆古賢雜体四十餘篇編于左方以備詩壇之需

   常格

凡吟詩約此格其平側在右者全叶律在左者亦通大抵偶對上下須平仄相應即為律詩也

    上元

青陽初屆候 素魄正流輝 列肆俱明燭 重城尽啟扉

管絃宵不絕 車馬曉慵歸 若匪憑天祐 安能致囯肥

【明文】漢太山太守應劭作

【樂府】古詩

【對問】楚宋玉對楚王問

【傳】漢東方朔作非有先生傳

【上章】後漢孔融上章謝太中大夫

【解嘲】漢揚雄作

【訓】漢丞相主簿繁欽祠具先生訓

【辭】漢武帝秋風辝

【旨】後漢崔駰作達

【勸進】魏尚書令荀攸勸魏王進文

【喻難】漢司馬相如喻巴蜀并難蜀父老

【誡】後漢杜篤作女誡

【弔文】漢賈誼弔屈原文

【告】魏阮瑀為文帝作舒告

【傳贊】漢刘歆列女傳贊

【謁文】後漢別部司馬張超謁孔子文

【析文】後漢傳毅作高闕祈文

【祝文】漢董仲舒祝日蝕文

【行狀】漢丞相倉曹傳朝幹作楊元伯行狀

【哀策】漢樂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

【哀頌】漢會稽東部尉張紘有陶侯哀頌

【墓誌】晉東陽太守殷仲文作從弟墓誌

【誄】漢武帝公孫弘誄

【悲文】蔡邕作悲溫舒文

【祭文】後漢車騎郎杜篤作祭延鐘文

【哀詞】漢班固梁氏女哀詞

【挽詞】魏光祿勳繆襲挽詞

【七發】漢枚乘作七發

【謝恩】漢丞相魏相詣公車謝恩

【令】漢淮南王有謝群公令

【奏】漢枚乘奏書諫吳王濞

【駮】漢侍中吾丘壽王駮公孫弘禁民不得挾弓弩言乂

【論】漢王褒四子講道德論

【言乂】漢韋玄成奏罷郡囯廟言乂

【反文】漢揚雄作反文

【彈文】晉冀州剌史王深集有雜彈文

【薦】後漢雲陽令朱雲薦伏湛

【教】漢京兆尹王遵出教告属縣

【封事】漢魏相奏霍氏專權

【白事】漢孔融主簿作白事書

【移書】漢刘歆移書讓太斈慱士論左氏春秋

【銘】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銘

【箴】漢揚雄九州五官箴

【封禪書】漢文園令司馬相如作

【讚】漢司馬相如作荊軻讚

【頌】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

【序】漢沛郡太守作和熹鄧后序

【引】古琴操有箜篌引

【志錄】漢揚雄作

【記】漢揚雄作蜀記

【碑】漢惠帝四皓碑

【碣】晉潘尼作潘黃門碣

【誥】漢司隸從事馮衍作德誥

【誓】漢蔡邕作艱誓

【露布】漢賈洪為馬超代曹操作

【檄】漢丞相祭酒陳琳作檄曹操文

    南岳

紫盖高高称福地     朱陵杳杳據炎洲    盤根迤邐周荊楚

疊山献參差至斗牛   万壑煙雲常蔽日    千峯桂栢不知秋

曾聞大禹求金蕳     夢与元夷使者遊 

   変格

上篇前一韻末一韻皆對偶下篇以前第一第二韻為隔對入各成一体其五言前一首第一句以平字起故為常格此後一首第一句以仄字起故為変格也

    元日

首序開堯歷 元辰屇夏正 梯航琛尽至 椒栢壽盃盈

瑞氣清宵布 初陽應律生 因時思貺祐 恭巳紹隆平

    賜楊億

瑣闥往年司制誥 共嘉藻思類相如 蓬山此日詮墳史

還仰多聞過仲舒 報政列城歸覲後  疏恩高閤拜官初 

諸生済済瞻望 鈆槧諮詢辯魯魚  

    藏頭廻文拆字詩 【玉連環】

見圖

花字藏頭雙呼三喚五七成章左右通貫

    藏頭廻文借字詩 【錦纏枝】

見圖

寒字藏頭左右貫串借韻讀之自然流轉

    織錦璇璣圖

見圖

竇滔扶風人妻蘇氏符堅委滔以心腹之任拜南安將軍留鎮襄陽蘇氏不与偕行廼携寵姬趙陽臺之任蘇氏悔恨自傷因織錦為回文五綵相宣瑩心輝目縱橫反覆皆為文章超今□古名璇璣圖斉至襄陽以贈□

    六府体 【 陳沈廻作】

【水】廣南山暗 杖策出蓬門 【火】炬村前發 林煙樹下昏

【金】花散黃蘂 蕙草雜芳蓀 【木】蘭露漸落 山芝風属翻

【土】膏行巳此 抱甕憶中園 【穀】城定若近 當終黃石言

    八音体 【 沈廻】

【金】屋貯阿嬌 楼閣起迢迢 【石】頭足年少 大道跨河橋

【絲】桐緩節 羅綺自飄飄 【竹】生低薄暮 花色乱春朝

【匏】詎疋 神女嫁蘇韶 【士】地皆妍冶 鄉里足塵

【革】木末相識 論動風飈 【木】桃堪底用 寄以荅瓊瑤

    十干体 【 沈廻】

【甲】坼聞眾果 万物具敷榮 【乙】飛上危幙 雀鳥出空城

【丙】魏舊勳業 申韓事刑名 【丁】翼陳謌罷 公綏作賦成

【戊】巢花巳秀 滿塘草自生 【己】乃忘懷客 榮樂豈関情

【庚】庚聞鳥囀 肅肅望鳬征 【辛】酸多憫惻 寥落少逢迎

【壬】蒸懷太古 覆妙佇無名 【癸】巳空施立 詎以召幽亨

    十数 【 宋鮑昭作】

【一】身仕関西 家族滿山東 【二】年從車駕 斎祭甘泉宮

【三】朝囯慶畢 湯沐还舊封 【四】牡躍長路 輕盖若飛鴻

【五】疾相餞送 高會集新豐 【六】樂陳廣坐 組帳揚春風

【七】盤起長袖 庭下列歌鍾 【八】珍盈彫俎 綺肴紛錯重

【九】族咸瞻遲 賓友仰徽容 【十】載斈就 善宦一朝通

    建除体 【 鮑昭】

【建】旗出燉煌 西討属囯羗 【除】去徒輿騎 戰車羅方箱

【滿】山又填谷 投鞌合營牆 【平】原千里 旌鼓轉相望

【定】舍後未休 候騎前飭裝 【執】戈暫頓 弯弧不解張

【破】滅西零囯 生俘郅支王 【危】乱悉平蕩 万里置関梁

【成】軍入王門 女献玉壺漿 【收】功在一時 歷世荷餘光

【開】垮寵朱紱 左右佩金章 【閉】帷草太玄 茲者殆愚強

    十二属 【 沈廻】

【鼠】跡生塵桉 【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 【兔】月向牎開

【龍】隰遠青翠 【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 【羊】負始春土

【猴】藥羞芳果 【雞】砧引青杯 【狗】其懷物外 【猪】蠡窅悠哉

    郡縣名 【 梁范雲】

撫戈【金城】外    解佩【玉門】中   【白馬】騰遠雪    【蒼松】壯寒風

【臨涇】方辨渭   【安夷】始平戎     取禾【廣田】北    駈獸【飛狐】東

罄節疇【盛德】    宣力照【武功】    还飲【漁陽】水    歸轉【杜陵】蓬

    道里名 【 宋謝莊】

山經亟旋覽 水牒勌敷尋 青溪如委黛 黃沙似舒金

觀道雷池側 訪德茅堂陰 魯顯開微跡 秦良芳音

訊遠慱望崖 採賦梁山岑 崇館非陳宇 茂苑豈舊林

    宮殿名 【 梁元帝】

杏間花欲燃 竹徑露初圓 鬪雞東道上 外馬北場邊

合歡依暝巷 蒲萄向日鮮 旗亭覓張放 香車迎董賢

定隔天淵水 相思夜不眠  

    將軍名 【 梁元帝】

虎旅皆成陣 龍驤尽北征 鳴鞭俱破虜 决勝往長榆

細柳浮輕暗 大樹繞栖烏 楼船寫退蠲 檣鳥狎飛鳬

渡河还自許 偏与功名俱  

    卦名 【 梁文帝】

櫛比園花滿 徑復水流新 豐壺要上客 鵠鼎命嘉賓

車由泰夏闥 馬散咸陽城 蓮舟欲未済 分密巳同人

    姓名 【 梁元帝】

征人習水戰 辛苦配戈船 龍吟徹水度 虹光入夜圓

濤來如陣起 星上似烽燃 經時事南越 还復討朝鮮

    屋名 【 梁元帝】

梁園氣色和 斗酒共相過 玉柱調新曲 畫扇掩餘歌

深潭影菱葉 絕壁掛輕蘿 含情戱芳節 徐步待金波

    舡名 【 梁元帝】

夭暝浮云飛 三翼自相返 池模白鵠舛 簷知青雀帰

松間流星影 桂窓斜月暉 思君北極 高楼淚染衣

    車名 【 梁元帝】

佳人坐椒屋 接脞對闌薰 繞砌縈流水 边梁圖畫雲

錦色乘殊眾 衣香遙出群 日暮輕帷下 黃金妾贈君

    宝名 【 唐崔融】

鼎城烟雨霽 圭苑物華滋 地連金水白 人契玉山時

珠浦荷如盖 銅街樹似帷 琴歌待明月 丹石有深期

    藥名 【 唐王融】

重臺信嚴敞 陵澤乃閑荒 石蚕終未虫 垣衣不可裳

秦芃留近詠 楚蘅栖遠翔 韓原結神草 隋庭衘夜光

    酒名 【 員半千】

帝卿徒事隙 薄暮中山開 地勝荊南記 人多豫北才

蘭英晚虹上 竹葉清風耒 雲物行可惜 落日顧霞杯

    星名 【 王融】

眇歎属辰移 端憂臨歲永 久慙入漢客 每愧尊河影

仙羽誠不返 蓬襟良未整 誰謂正心 大陵有霜頴

    風名 【 閭丘虳】

玉階王道泰 金門詞藻多 文雄自指引 美景相經過

野氣連空谷 春色滿長河 方從君子會 終宴且當哥

    山名 【 唐王勔】

麗景斜中嶠 晴華泛晚春 琴抽楚雪 哥曲下梁塵

傾盖彫炎遠 班荊密契新 方氶綺筵暮 烟上落橋津

    水名 【 宇文正】

江湖思舊好 河洛賞遺風 共託金門暇 來遊白社中

竹霞開樽綠 桃花落緩紅 故鄉渺天漢 應在霸池東

    樹名 【 梁元帝】

趙李兢返隨 輕杉露弱枝 杏梁始東照 柘火未西弛

椏葉生眉上 朱璫搖鬂垂 逄君桂枝馬 車下覓新知

    草名 【 梁元帝】

胡王迎娉主 途經薊北遊 初控游龍馬 仍移卷柏舟

江中离思切 蓬鬂不堪秋 况度菖蒲海 落月似垂鉤

    鳥名 【 梁元帝】

方舟去鳷鵲 鵠引欲相要 晨鳬移去舸 飛燕動帰橈

雞人憐夜刻 鳳女念吹簫 復聞朱鷺曲 鉦管雜廻潮

    獸名 【 梁元帝】

豹韜求祕術 虎畧選良臣 水涉黃牛浦 山過白馬津

推峰上狐塞 畫像入麒麟 王孫及父子 熊席復橫陳

    大言 【 唐權□與】

華嵩為佩河為帶 南交北朔跬步內

博鵬作腊巨鼇膾 伸舒軼出元氣外

    小言

醯雞司晨駕蛟翼 毫端棘剌分畛域

蛛絲結網聊自息 蚁垤崔嵬不可陟

    難言 【 唐韋應物】

掬土移山望山尽 投石填海望海滿

持索捕風幾時得 將刀斫水幾時断

    易言

長風如刀剪枯葉 大河似箭浮輕舟

投石入水豈有礙 走丸下坂安得留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八  【後集】

○儒教類

【晦庵朱先生大學序】曰人生八歲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斈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礼樂射御書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士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斈而教之以窮理正心脩巳治人之道此斈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小斈之綱

   洒掃

少儀曰汜掃曰掃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執箕膺擖

曲礼曰凡為長者糞之理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扱之

內則曰雞初鳴咸盥漱衣服歛沈覃灑掃室堂及庭

弟子職曰凡拚之道實水于盤攘臂衭及肘堂上則播洒室中握手執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戶而立其儀不貸執帚下箕倚于戶側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罄折拚母有徹拚前而退聚於戶內坐板拂之以葉適巳實帚于箕先生若作乃興而辝坐執而立遂出棄之既拚及立是恊是稽

右洒掃之節

   應對

曲礼曰父召諾先生召諾唯而起

長者与之提携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

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長者問不辝讓而對非礼也

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礼也

長者不及母儳言正容聽必恭母勦說母雷同

右應對之節

   進退

內則曰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慎斉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褻衣裳不見裏

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巳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曲礼曰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趍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則對不与之言則趍而退

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

將上堂必揚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母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母踐屨母踖席摳衣趍隅必慎唯諾

將即席容母怍兩手摳衣去斉尺衣母撥足母蹶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坐必安執顏

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間願有復也則左右屏而待

母側視母噭應母淫視母怠荒遊母倨立丹跛坐母箕寢母伏歛髮母髢冠母免勞母袒暑母褰裳

士相見儀曰凡与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母改

若父則遊目母上於面母下於帶若不言立則視足坐則視膝

少儀曰侍坐於君子請見不請退君子欠伸運笏澤劍首問日之蚤莫雖請退可也

右進退之節

   五礼

五礼之目在大宗伯其別三十有六吉十有二凶五賓八軍五嘉六唐彳放周礼制五礼百五十有二條吉五十有五凶十有八賓六軍二十有三嘉五十宋礼部員外郎陳晹進樂書五礼百八十有八條吉百凶二十有二賓十有三軍十有六嘉三十其目悉書則繁今列周礼大宗伯五礼之目

    吉禮

禋祀 實柴 槱燎 血祭 貍沈 疈辜 肆献 饋食 祠 禴 甞 烝

    凶禮

喪 荒 弔 禬 恤

    賓禮

朝 宗 覲 遇 會 同 問 視

    軍禮

師 均 田 役 封

    嘉禮

飲食 昏冠 賓射 饗燕 脤膰 賀慶

   六樂

六樂之目在大司樂周人備六代之舞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奏姑洗歌南呂舞大召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奏夷則歌小呂舞大□奏射歌夾鍾舞大武

    雲門

一曰雲門大卷樂緯元命包云黃帝樂一云堯樂雲門象雲氣出入周人冬至舞之以祀天神

    咸池

一曰大咸莊周呂氏春秋白虎通皆云黃帝樂元命包云堯樂陳氏樂書云黃帝所作堯脩而用之堯作大章復能修用咸池以備樂按周礼於堯不称大章而称大咸猶周人不獨教周之大武而教六樂貴於備藥也故曰大章章之咸池備矣咸池象地水周遍周人夏至舞之以祭地示

    大磬

一曰九召舜樂召紹也元命包云舜之民樂其紹堯之業舜斉七政肇十有二州故周人舞之以祀四望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大夏

一曰九歌禹樂夏大也元命包云禹能大堯舜之德禹平水土故周人舞之以祭山川

    大濩

一曰韶濩湯樂呂氏春秋曰湯命伊尹作大濩歌晨露韓詩外傳曰湯作大濩宮使人溫良而寬大商使人方廉而好義角使人惻隱而仁愛徵使人樂飬而好施羽使人恭儉而好礼濩護也湯之寬仁能救護生民故周人舞之以享姜嫄

    大武

記曰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囯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元命包云文王時樂盖武王成其武功傳云武王以黃鍾布牧野之陣歸以大蔟射

   五射

五射五御之目它無顯證其名僅見於保氏康成注引鄭司農語賈公彥云無正文或先鄭別有所見或以義言之

    白矢

矢貫侯過見其鏃白也

    參連

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

    剡注

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也

    襄尺

襄俗本或音衰周礼釋文音讓云本作讓字諸音非也謂臣与君射不与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也

    井儀

謂四矢貫侯如井字之容儀也

   五御

說同五射

周礼大司馬中冬大閱百步則一為三表又五十步為一表司馬建旗于後表之中以旌為左右和之門羣吏各帥其車徒以敘和出即過君表也既陳乃設駈逆之事有司表貉于陳前即逐禽左也 【 〔驅〕去】

    鳴和鵉

和鵉皆鈴也和金口木舌鵉金口金舌所以節車之行鵉在衡上近於馬和在式上衡是車前橫木駕馬者即軏也式是車上橫板手所憑伏以致敬者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鵉鳴鵉鳴則和應自然有箇節奏所以使之皆中節若車行車速則不相應行遲則不響若雜然都響皆不合此節奏

    逐水曲

御車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也鳴和鵉者御之常逐水曲者御之變也

    過君表

若毛詩傳云褐纏旃以為門裘纏質以為木執間容握駈而入擊則不得入君表即褐纏旃也如車辰門之類是植起兩車以為門褐纏旃以為門者是植兩旗於兩旁以為門也裘纏質以為木執者質是斧之椎頭或云用刑砧子是門闑古者門之當中用一壁尺使門闔至此而止所謂木執也

    舞交衢

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應於舞節如今十字街模樣若轉過這一邊則須要轉得合舞底節奏

    逐禽左

謂御駈逆之車逆駈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之也若禽在右邊須要當得過左邊以就主人之射

   六書

六書之目周礼疏云依許氏說文是教人知制字之由便不胡寫了邊傍古人要書同文今人不曾理會只是胡寫

    象形

書与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凡天文山川井邑草木人物鳥獸虫魚鬼物器用服飾有形者皆可象亦有象形兼會意諧者

    會意

人言為信止戈為武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之類會合人意也如後字從彳從從又即三体會意也

    轉注

文相近但旁邊改轉如考即老之類

    處事

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有其事得其宜也

    假借

令長之類一字兩用也

    諧聲

謂形一也如江河之類皆以水為形以工可為聲也工与江皆從經堅可何雖反異而音亦近疏曰書有六本形實多若江河之類是左形右鴻鴿之類是右形左草藻之類是上形下婆娑之類是上下形圍國之類是外形內闤闠之類是外聲內形此形之等有六也

   九數

九數之目司徒疏引先鄭語作方田粟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嬴不足旁要又云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保氏疏云此漢法也

    方田

以御田疇界域

即今方量田地畝角之法

    粟布

以御交質変易

粟是米布是錢謂以多少錢籴得多少穀之類交是買賣質是典約変易是撞換

    衰分

以御貴賤稟稅

此是理會官員俸祿多少之法如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之類稟謂稟祿稅謂釆地所收之稅

    少廣

以御積羃方圓

積羃如今倉然積米其中外面遮蔽了方圓以其器而知其多少今稅務中用此法如看船上裝載貨物用錐探其深淺便知其多少方器作如何筭圓器作如何筭各有法也

    商功

以御功程積實

商其功程如打土論方子打筭一方土便會計得合用幾多人工如做屋亦可筭幾間幾架合用幾多人工之類

    均輸

以御遠近勞費

均其道里遠近之勞与費勞是力費是褁足如自某州到某州用力幾何褁足幾何之類

    盈朒

以御隱雜互見

盈是多朒是少数之顯者可見隱者不可見至於雜則尤不可見由其顯者以推其隱如人有財物失去一半或大半或小半失物者道多可攷究隱雜互見是因其所存以驗其所失之多少

    方程

以御錯揉正員

今作曆者用此法謂如筭錢逐件除下零細底絕長補短湊得斉整便好筭如一年十二月有月大者小者日子不斉便將閏月來補湊每月作三十日又如日月星辰之行不同如要筭行之會都相合

    句股

以御高深廣遠

橫為句直為股斜為弦三者可互相求也以句中所容方直之積求之則山之高井之深城邑之廣道里之遠可以測知此筭術之極致也句股之術如今木匠曲尺尺頭為句尺梢為股尺頭与尺梢盡相去為弦

  大斈之綱

   致知

中庸曰慱斈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斈斈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右致知之要 【 大斈經云致知在格物而傳文亡缺當考朱子取程子之意以補之言】

   誠意

詩曰思邪

記曰毋不敬儼若思

詩曰相在室尚不愧於屋漏

語曰非礼勿視非礼勿聽非礼勿言非礼勿動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顯乎隱莫見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右誠意之要

   正心

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記曰內省不疚惡於志

孟子曰志氣之帥也氣体之充也志至焉氣次焉持其志暴其氣

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樂記曰姦乱色不留聦明滛樂慝礼不接心術惰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体

大斈曰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右正心之要

   脩身

大斈曰自天子至於庶人一是皆以脩身為本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囯囯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語曰君子食求飽居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居恭執事敬与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蛮貊之邦行矣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辝氣斯遠鄙倍矣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聦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孟子曰動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于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

富貴不能滛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易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辝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与幾也知終終之可与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咎矣

君子斈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天不習不利

不遠復祗悔元吉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其窒欲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迁有過則改

地中有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曲礼曰坐如尸立如齊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狠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礼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脩身踐言謂之善行

慱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中庸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

好斈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在下位而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斉顏色順辝令容体正顏色斉辝令順而後礼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礼義立

礼記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容靜頭容真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右脩身之要

   斉家

孝經曰治家者不敢侮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

孟子曰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易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左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礼易此必敗

礼記曰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謂之人義也

曲礼曰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之巳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內則曰男不言內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篚則皆坐奠而復取之

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右齊家之要

   治囯平天下

孝經曰治囯者不敢侮於鰥寡而况於士民乎

先之以慱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礼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語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運於掌上

礼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

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斈曰一家仁一囯興仁一家讓一囯興讓

中庸曰凡為天下囯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体羣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体羣臣則士之報礼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斉明盛服非礼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歛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称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継絕世文廢囯治乱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囯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右治囯平天下之要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九  【后集】

○幼學類

  幼斈須知

古者男子初生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安置稍有知則教以恭敬尊長六歲教之数与方名始習書字誦孝經論語七歲以下謂之孺子早寢晏起食時八歲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以謙遜誦回書九歲讀春秋及諸史始為之講解使知義理十歲出就外傳居宿於外讀經礼傳使知仁義礼智信自是可以慱視羣書俗諺所謂教子嬰孩教婦初來古語亦云少成若天性習貫成自然皆謂此也今人多有見其子頗有聦敏性格便謂其必自能成就亦有見其子頑鈍便謂其終不能斈又有恃其富貴皆棄而不教皆是不愛其子也

   習手圖

見圖

凡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胷手不可太著胷湏令稍去胷二三寸許方為手法也

   習祗揖圖

見圖

凡作揖時用稍闊其足立則穩揖時湏直其膝曲其身低其頭以眼看自巳鞋頭為準威儀方美使手只可至膝畔不得入膝內尊長前作揖手湏過膝下喏畢則手隨時起而於胷前揖時湏全出手不得只出一大拇指在袖外謂之鮮礼非見尊長之礼也

   習展拜圖

見圖

凡下拜之礼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兩手齊按地先跪左足次伸右足畧蟠過左畔稽首至地即起先踞右足以雙手齊按膝上次起左足連兩拜起進前敘寒暄少退揖再兩拜進前卻敘間闊敘賀語不然初連四拜卻敘寒暄亦得

  訓蒙八規

   一曰斈礼

凡為人要識道理識礼数在家庭妻父母入書院事先生並要恭敬順從遵依教誨与之言則應教之事則行毋得怠慢自任巳意

   二曰斈誦

專心看字断句慢讀須要字字分明毋得目眎東西手弄他物

   三曰斈坐

定坐端身斉腳歛手毋得偃仰傾側

   四曰斈言

撲实語事毋得妄誕低細出毋得呌喚

   五曰斈書

臻志把筆並要斉整圓凈毋得輕易糊塗

   六曰斈揖

低頭屈腰出收手毋得輕率慢易

   七曰斈行

籠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八曰斈立

拱手立身毋得跛倚欹斜

  讀書五戒

   一曰戒遊

孟子謂宋句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遊古之所謂遊者尊德樂義遊於聖人之門此所謂遊也今子弟目不觀聖賢之書口不談德義之言交結狂朋以為市井之遊見紛華盛麗而悅所拘檢放僻邪侈不為巳又不悟所与遊者非失業之子即營私之徒也乘其迷惑為之引導巳窺覘其田庐期与之費耗蕩尽而後巳言甘如醴心欲并吞俟其囊虛交情絕矣可不為之哀耶

懵者与遊 何補於吾 黠者与遊 必有所圖

詢我先疇 窺我先庐 祖父艱勤 廣釋膏腴

胡為不念 浮蕩与俱 資產罄竭 交遊絕疏

後園不窺 卓哉仲舒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二曰戒博

韋洪嗣有慱弈之論方罫之戱尚嗟弃業何况呼盧之鄙賤也敕令有市眾編管之條斈校有榎楚屏斥之法其可務乎

驕縱不檢 慱弈為娛 日勝日貪 忘寢与餔

微而服用 大而田庐 呼盧不巳 委弃須臾

欲觀其效 請驗鄉閭 敗者紛紛 成者誰歟

市廛之徒 咸以賊呼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三曰戒飲

尚書酒誥曰群飲汝勿佚尽執拘以帰于周子其殺聖王之戒群飲如此其峻為其乱之所由生也其可貪乎

尊爵俎豆 典礼所須 祭祀賓客 制度不踰

若非典礼 是謂湎于 献臣劼毖 彝酒惟辜

衘盃漱醪 眩惑當土戶 弃其親飬 忘其室庐

聖有明訓 群飲必誅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四曰戒閗

先聖曰血氣方剛戒之在閗孟子曰好勇閗狠以危父母在醜而爭是謂不孝而况著令閗毆之罪不與士齒囯有常憲傷人者刑殺人者死其可犯乎

睎顏之人 亦顏之徒 好勇閗狠 狗彘与俱

受之父母 身躰髮膚 一朝之忿 忘親喪(身丘)

斈有規矩 囯有刑誅 束手有司 悔之晚乎

血氣方剛 戒之在初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五曰戒逸

周公戒成王作逸篇欲成王滛于觀于逸于遊于田祗懼而不敢荒寧也况為士而自暇自逸早夜為豈不勝可憂哉孟子曰飽食煖衣逸居教則近於禽獸

士農工商 四民異居 農勤於耕 商勤於塗

工勤繩墨 士勤典謨 惰業而嬉 流為下愚

損者三樂 佚遊之徒 飽食煖衣 禽獸一如

日月逝矣 誰之過歟 以此思之 不如讀書

  十可惜說

予常自訟少年不斈寡聞淺識悵悵何之令老矣所用於世然知不斈之過亦可以救其失甞於里閈間見諸後生各盛飾其衣巾為闤闐之遊因語之曰先生相与言則以仁与義市井相与言則以財与利當此妙齡自荒于嬉古人輕尺璧重寸陰言君子當競辰辰來之遲而去之速弃而不斈重可惜也亦聞昌黎先生有此日足可惜之□因為十可惜之說以告之左朝奉大夫延平張憲武書

古人貧不能自給有帶經而鋤者有負薪拾黍而誦書者今之人飽食煖衣自暇自逸一可惜也

古人不遠千里負笈求師今人有賢父兄教之而不從或閭里間有賢師友不知親近二可惜也

古人手自抄寫夜以継日常苦書今人有見成印本藏之万卷堆案盈几不知誦讀三可惜也

古人三年通一經三十而五經立自少唯以讀書為能今當少壯有書不讀日月逝矣四可惜也

古人聚螢映雪讀書今人當蕳編可舒卷之時有灯火之可親而遊談恨博弈是娛五可惜也

人之生有不見日月者不聞雷霆者今後生耳聦目明又各稟智慧之質不知讀書則趍向之不知義礼之不講殆將与聾者盲者等六可惜也

人有身則有丁有丁則有役今後或有父母代其勞或氶閥閱之舊丁役之藉然有書不讀將与閭閻畎畝之人等七可惜也

人患家世之舊不聞詩礼之言故或為農圃或為工商今人生於儒家少襲萁裘之緒而有書不讀使父祖之業至此而墜八可惜也

人患藏修所今有上庠有鄉校可以從師然媿冠博帶務悅紛華名曰士人其实一經不通一辝不措有玷於先聖先師九可惜也

人有君臣父子之大倫忠孝仁義之大節今後生不斈習非勝是則大倫大節俱掃地矣揚雄曰人而不斈憂如禽何十可惜也

  初入斈法

六歲且令早晨上斈食後不上斈勿困其精神讀書須是且從開宗明義章第一起不可便讀蒙求并孝□序為孚大難識且令每日見小字經一兩次每日常見則識得牢固不可貪多且讀三兩句半歲之後食後亦上斈

  小兒寫字法

寫字不得惜紙須令大寫長後寫得大字若寫小字則拘定手腕長後稍大字則寫不得予親有此弊也寫字時先寫上大二字一日不得過兩字字字端正方可換字若貪字多必筆畫老草寫得不好寫得好時便放帰午後亦上斈

  小兒讀書法

若初授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識字為上怃識字則可令其自讀若未能尽讀且讀兩句其兩句識得字文讀得稍熟則令識後兩句子讀後兩句又稍熟然後令通讀四句怃讀得四句尽熟則放帰似此数日則可又添一句須是熟了即便放帰小兒貪其帰則用心讀而漸可添也若其後授得字多其初則分為三兩授讀俟其口熟則通讀如其中有甚難讀者則特讀数十遍如甚易者則分讀時不須讀直待通一授讀然後讀其易者此亦讀書省力之良法也

  小兒溫書法

若讀書當時雖極熟久而不讀亦必忘子甞誦一真言凡十万遍久而不誦皆忘之故讀過書不可不溫其溫書之法且若初讀過書一卷則一日溫此一卷其後讀過二卷則二日溫一遍三卷則三日溫一遍大約一日溫一卷也若讀過一百卷則一百日能溫一遍二百卷則二百日能溫一遍亦永不忘如長成者讀過論孟六經一放下則周年未必能溫一遍所以不能記也此乃楊子吳祕之家傳溫書之法如此則初讀時不須四授以一日之工溫之亦不須一卷了又分為兩授溫之怃省工又永永不忘真妙法也

  記訓釋法

可令日記所讀書上訓釋字三兩箇如不亦說乎說喜也不亦樂乎樂甚喜也若不能曉得甚喜則以方言教之如云大故歡喜人不知而不慍慍怒也若不能曉得怒字則以方言教之云怒是惡發也如此記時則讀過論語記得論語上訓釋了七歲便可說書

  說書之法

小兒止可說句語義理又須分明直說不可言語多如說仲居則言仲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居坐也曾子侍者曾子是孔子弟子也侍謂侍奉也手立於其側也子曰者子是孔子乃弟子称師曰子也曰說也此言孔子坐曾子侍奉而孔子說也如此則分明而稚子易曉也又須先說易者其難者且未可說故先說孟子為上孟子中若有難說者亦旦放過直待曉得則与之說易說者了然後及難說者如此則其進有漸而亦不苦其難也此記礼所謂循序後進夫子所以循循善誘者皆此理也

  觀書要法

聖人不能以意傳於後世乃著於書故曰聖人之情見乎辝是故善考聖人之意者必專守聖人之辝辝之外不得增增則為外意辝之內不得闕闕則遺本意必欲其辝明其理安然後乃得聖人之意若其辝明而其理不安未可以為得其理安而其辝不明亦未可以為得大抵以辝為主其有只取意者亦必自其辝求之二者兼得之然後為是若以此觀前人之注解其得失尽可以見是如大明鏡普照而所不見也此其所以為要法乎

  看史書法

看史之法先看人君在位之久近宰相之賢否為治之得失餘看其人一節之大者若其人名位顯可以出題目則詳看首尾及得失皆記之要作議論若其人微則記其大節一二事

  讀書作文法

筆下自義理而來義理自語孟經書而得未問治經与治賦若尚書語孟不可不曉盖語孟乃眼前又字尚書乃治道得失不通曉此三者不成士人矣自六歲半記訓釋字七歲便斈說書則八歲說了論語九歲說了孟子十歲說過尚書矣先麄說語句次說義理義理□通然後可教言乂論此特五年之工十一歲□曉言乂論可作文矣

  改小兒文字法

若改小兒文字縱做得未是亦須留少許不得尽改若尽改則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七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隨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日誦課程 【 置日課滿一扇隨日抄付】

所讀經書子書史書 【 谷具書目并起止】 讀前輩經賦各一道 【 湏各貝題目并起止】 當日編節文字若干 【 亦湏及一千字以上】

  習業課程  【 置所業滿一扇逐課編彔】

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各作詩賦一道二十三日作論一道二十八日作策一道 【 或作講乂疑乂亦得】 巳上課各於當日了畢次日聚看遇有幹事次日補填夙興夜寐夙興當於雞鳴先師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舜之徒也夜寐必至三鼓為準不可不及万乘至尊尚以乙夜觀書何况布衣庶幾可以窮一日之力觀書或有疑難惜訪問况吾郡有絳帳先生里閈中所至有賢師友皆可請益蘇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復生問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荅曰子且置一卷曆書日之所為暮夜必記之但不記者是不可言即不可作予亦謂斈者不論在斈校或在講會中或在私家皆當如前說日附課簿以自早至暮所誦之書及所作之文一一記錄之况此正是為善之事若可錄寧愧心緣此勉強日有課程月有進益累土不輟丘山崇成不至有人則作人則輟也

  切字要法

顧野王撰玊篇緫三十卷陸法言著廣韵幾四万言五音之呼吸四之清濁毫厘靡差纖悉備載然其正韵反音罕有知者沙門神珙雖作九弄反紐羅紋反樣惜乎旨意難明文理難曉斈者置之而不復研究然則字終不可得而反耶反終不可得而斈耶是必有其要焉今也文其去綱撮其樞要纔六十字而四字文止五十六字而巳便而易見簡而易知倘或捨此而求字則吾未之聞也雖然字之五音四重輕清濁尤宜審訂

   六十字訣

因煙  人然  新鮮  錫涎  迎妍  零連

清千  賓邊  經堅  神禪  秦前  寧年

寅延  真氊  娉偏  亭田  澄纏  平便

擎虔  輕牽  稱燀  丁顛  興掀  汀天

精箋  民眠  羶  刑賢  

右六十字乃廣韻玉篇之祖也前輩言之久矣而初斈者當留心熟讀周流万遍將不約而隨不言而至雖求字於篇韻之外豈難之哉倘能昕夕之暇以訓兒童使其習慣成自然誠易為力今以春夜喜雨詩為式于后

(好) 許老切 許興掀好  (雨) 王矩切 王寅延雨

(知) 珍離切 珍真氊知  (時) 辰之切 辰神禪時

(節) 子結切 子精箋節  (當) 都郎切 都丁顛當

(春) 樞倫切 樞称燀春  (乃) 曩采切 曩寧年乃

(發) 方越切 方││發  (生) 師庚切 師羶生

(隨) 旬為切 旬餳涎隨  (風) 方中切 方││風

(潛) 慈塩切 慈秦前潛  (入) 日執切 日人然入

(夜) 寅謝切 寅寅延夜  (潤) 儒順切 儒人然潤

(物) 文拂切 文││物  (細) 思計切 思新鮮細

(無) 微虞切 微││無  (聲) 書征切 書羶聲

(野) 以者切 以寅延野  (徑) 吉定切 吉經堅徑

(雲) 干群切 于寅延雲  (俱) 恭于切 恭經堅俱

(黑) 迄得切 迄興掀黑  (江) 古雙切 古經堅江

(船) 食緣切 食神禪船  (火) 虎果切 虎興掀火

(獨) 徒谷切 徒亭田獨  (明) 眉兵切 眉民眠明

(曉) 馨香切 馨興掀曉  (看) 丘寒切 丘輕牽看

(經) 堅丁切 堅經堅經  (濕) 失入切 失羶濕

(處) 昌據切 昌称燀處  (花) 呼切 呼興掀花

(重) 儲用切 儲澄纏重  (錦) 居飲切 居經堅錦

(宮) 居中切 居經堅宮  (城) 時征切 時神禪城

右四十字各附其音于下又各附其反之之訣于下其發字風字無字物字││即無文之字也若能熟讀五十六字而此四字自然隨而應也

   辨十四□

字之重濁与輕清  要辨其中十四  (口合)甘含堪闔合

(口開)何可我歌羹  (撮唇)呼虎烏塢汙  (捲舌)伊幽一噎纓

(口蹴)憂丘鳩有受  (齒斉)之始實時成  (開唇)坡頗潘鋪拍

(隨鼻)蒿毫好赫亨  (垂舌)遮車奢者庶  (穿牙)查摘瑟爭生

(引喉)勾狗鷗鴉厄  (送氣)吒拏姹拆撑  (舌上)鴞妖矯轎

(舌根)雞結計堅經  若能紐筭分清濁  疊韵双理自明

   双疊韵

双疊韻者韻之子母正切回切也如龍字乃盧容切反云盧零連龍盧字為韻之子容字為韻之母零連字為韻之祖(双)者乃子正切得母母回切得子而且同祖是謂之双(疊韻)者乃子正切得子母回切得母而不同祖是謂之疊韻唐人吟詠深以此為親切對偶劉禹錫詩云出谷嬌鸞新睍睆營巢乳燕舊呢喃睍睆与呢喃乃双也正切睍睆睍興掀睆回切睆睍睆興掀睍正切呢喃呢寧年喃回切喃呢喃寧年呢双之說明矣又杜甫詩云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卑枝与接葉乃疊韻也正切卑枝卑賓邊卑回切枝卑枝直氊枝正切接葉接精箋接回切葉接葉寅延葉疊韻之說明矣東坡双詩曰江于高居堅関扄江干江經堅干于高干經堅高字字反去

   奴詩曰

江干高居堅関扄 耕犍躬稼角掛經 竿篙繫舸菰茭隔

笳鼓過軍雞狗驚 解巾顧景各箕踞 擊劍高歌幾文觥

荊笄供鱠愧扌斍聒 乾鍋更戛甘羹 

每一字有四

只有一平是平

二上三去四

入皆是測也

字有四聲

平者哀而妄

上者厲而文

去者清而遠

入者直而促

見圖

   五音所統

(角音)舌縮卻

(徵音)舌柱齒

(宮音)舌居中

(商音)口開張

(羽音)口撮聚

   五所属

東方(喉) 何我剛鄂 歌可康各

南方(齒) 詩失之食 止示勝識

中央(牙) 更硬牙格 行幸亨客

西方(舌) 丁的定泥 寧亭聽歷

北方(唇) 邦彪剝雹 北墨朋邈

   訂正字訛

【 易中無字天屈西北也】  打 【 篇音此字俗自撰也】  維 【 毛詩中皆是此維字与惟字同】 

做 【 篇韻此字俗自撰也】  曲逆 【 音去偽漢邑名也】  星宿 【 音秀是星辰也】 

番禺 【 音婆魚廣州異名也】  欵乃 【 音襖□□中歌也】  瀧水 【 瀧音双新州異名】 

句讀 【 音豆中點書句也】  汨羅 【 汨音博縣名也】  萬俟 【 音木其可姓氏也】 

汨羅 【 汨音密江名也】  袒免 【 音但問乃五出現也】  牂牁 【 音减哥蜀江名也】 

宿留 【 音秀□盤桓之意也】  蝢 【 音沒突漢外囯文】  苛嬈 【 音河撓酷虐之意也】 

可汗 【 音克寒唐虜囯名】  閼氏 【 音煙支西域囯名】  角里 【 音祿里四□名魏子直書祿里】 

曹大家 【 家音姑漢班固□也】  大坐 【 音穩】  不長 【 音矮】 

圓 【 音匾】  不平 【 音排皆俗自撰字也】  

   字當避俗

關 【 俗作門】  宝 【 俗作宜】  珍 【 俗作珎】  鳥 【 俗作一】  卯 【 俗作卯】 

繫 【 俗作係】  菴 【 俗作來】  電 【 作作電】  畫 【 作作畫】  黏 【 俗作粘】 

牙 【 俗作互】  姦 【 俗作奸】  劫 【 俗作刧】  竺 【 俗作笁】  郤 【 俗作卻】 

稱 【 俗作秤】  雙 【 俗作双】  聲 【 俗作】  邪 【 俗作耶】  見 【 俗作現】 

   字當從正

隸 【 正作□】  獎 【 正作將廾】  既 【 正作既】  高 【 正作高】  甞 【  正作嘗】 

康 【 正作由水】  黃 【 正作黃】  惡 【 正作惡】  韻 【 正作□】  田 【 正作疊】 

栗 【 正作肉米】  對 【 正作□】  直 【 正作直】  截 【 正作□】  置 【 正作置】 

檗 【 正作蘗】  烽 【 正作夆火】  霸 【 正作□】  易 【 正作易】  愛 【 正作受】 

   字之所從

解 【 從刀從牛】  雨虫 【 從來從】  次 【 從氵非】  鑪 【 從火非】  妃 【 從巳非】  涼 【 從冫非】 

秊 【 從禾從十】  美 【 從丷王從大】  喬 【 從夭從口】  出 【 從山非】  晢 【 從日非】  盜 【 從冫非】 

邦 【 從手非】  看 【 從手從目】  羌 【 從羊從几】  異 【 從甲從其】  滅 【 從冫非】  尊 【 從井非】 

冬 【 從非】  殳 【 從口非】  尋 【 從口從工】  戍 【 從人從戈】  周 【 從用從口】  輕 【 從巠非】 

晉 【 從口非】  乾 【 從非】  雞 【 從鳥非】  吉 【 從士從口】  衡 【 從角從大】  臥 【 從臣從人】 

兩 【 從人非】  吳 【 從天非】  沙 【 從石非】  鼓 【 從皮非】  勇 【 從角從力】  告 【 從生從口】 

具 【 從匕從貝】  飯 【 從卞非】  館 【 從舍非】  健 【 從彳非】  竝 【 從並非】  貸 【 從亻從貣】 

傳 【 從亻從專】  佞 【 從二從女】  宛 【 從巳非】  寶 【 從非】  廷 【 從辶非】  賴 【 從頁非】 

   字之所非

關 【 作閞非】  羣 【 作群非】  勤 【 作勤非】  賢 【 作又貝非】  弦 【 作納非】  然 【 作火勻非】 

茅 【 作茆非】   【 作囂非】  襃 【 作褒非】  佳 【 作隹非】  章 【 作章非】  秔 【 作梗非】 

享 【 作享非】  扃 【 作扄非】  穎 【 作頴非】  帚 【 作箒非】  養 【 作飬非】  仿 【 作彷非】 

棗 【 作棗非】  灑 【 作洒非】  斝 【 作斗非】  筍 【 作笋非】  允 【 作非】  皁 【 作皂非】 

凡 【 作非】  孨 【 作孱非】  沈 【 作沉非】  燈 【 作灯非】  兠 【 作兜非】   【 作冉非】 

陜 【 作央非】  諂 【 作良舀非】  器 【 作噐非】  默 【 作嘿非】  替 【 作朁非】  逮 【 作迨非】 

奈 【 作柰非】  匃 【 作丐非】  俊 【 作山馬非】  束 【 作束非】  效 【 作効非】  盼 【 作眄非】 

縳 【 作縛非】  斮 【 作斫非】  臘 【 作臈非】  焉 【 作人一非】  吳 【 作妟非】  秋 【 作原非】 

   上平訛字 【 一點一畫之訛】

芃 【 音蓬】  芁 【 古肴切】  鍾 【 酒器】  鐘 【 樂器】  豐 【 作豊非】  丰 【 音峯】 

手 【 柯边切】  支 【 音】   【 普卞切】  冞 【 音眉】   【 □今切】  犂 【 作和牛非】 

欹 【 音倚】  敧 【 音欺】  遲 【 音遲】  遟 【 直利切】  搥 【 音惟】  槌 【 丈□切】 

【 丑善切】  睢 【 鳥名】  睢 【™脂 【 作月日非】  山虫 【 音嗤】  許佳切】  木虖 【 木也】 

摴 【 胡□切】  廚 【 作廚非】   【 音無】  旡 【 音既】  毋 【 音】  母 【 莫后切】 

須 【 音虍皿】  湏 【 音類】  麤 【 作麄非】  趨 【 走也】  趍 【 有細字】  蘆 【 音盧】 

芦 【 胡古切】  西 【 音棲】  西 【 衣嫁切】  齊 【 作齊非】  回 【 胡唯切】  回 【 名箭切】 

脣 【 口脣】  唇 【 之人切】  筠 【 竹也】  筠 【 抱角也】  具 【 作真】  文 【 音紋】 

 【 普斗切】  云 【 言也】  云 【 把骨切】  刊 【 削也】  刊 【 七見切】  攀 【 作扳非】 

   下平訛字

憐 【 音連】  怜 【 音零】  弦 【 音玄】  絃 【 音眩】  全 【 作全非】  煙 【 音睏】 

烟 【 音因】  祅 【 音夭】  祆 【 音□】  船 【 舟也】  舡 【 許江切】  遙 【 作滛非】 

苗 【 稼也】  苖 【 徒歷切】  商 【 音傷】   【 音滴】  迎 【 迓也】  迎 【 於忍切】 

鸎 【 作鶯非】  燈 【 音登】  灯 【 的廷切】  尤 【 音由】  尢 【 音汪】  休 【 息也】 

【 音□】  蚕 【 音□】 ý【 音煦】  丑 【 作羞非】  壬 【 音任】  壬 【 他須切】  兟

擔 【 荷也】  檐 【 音詹】  鹽 【 作塩非】    

   上聲訛字

緫 【 聚也】  惣 【 呼骨切】  家 【 丘也】  冢 【 音蒙】  頃 【 作項非】   【 藝也】 

技 【 四角切】  巳 【 音彼】  巳 【 呼罵切】  柹 【 果也】  柿 【 芳廢切】  恥 【 作耻非】 

卉 【 草也】  卉 【 先台切】  取 【 獲也】  耴 【 音車母】  體 【 音恥】  体 【 羽本切】 

釆 【 作釆非】  改 【 古乃力】  改 【 羊止切】  哂 【 音矧】  哂 【 音啞】  本 【 始也】 

 【 音目舀】  老 【 作工非】  卯 【 莫絞切】  卯 【 子兮切】  高不 【 音考】  髙木 【 古老切】 

裸 【 □果切】  祼 【 音費】  卬 【 作邛非】    

   去聲訛字

四 【 音肆】   【 亡往切】  剌 【 音次】  剌 【 來未切】  次 【 作次非】  言盆 【 音元】 

謚 【 伊昔切】  □ 【 晉拜切】   【 音孤】  届 【 音界】  屇 【 音田】  祭 【 作示非】 

耒 【 濃器】  耒 【 力□切】  吠 【 鳴也】  口大 【 徒介切】  莧 【 菜也】  莧 【 胡官切】 

練 【 作練非】   【 從玩切】   【 音賈】  炙 【 音庶】  灸 【 音救】  炙 【 音隻炮肉也從肉從火】 

   入聲訛字

沐 【 音穆】  沭 【 時律切】  伏 【 音服】  大 【 徒盖切】  簇 【 作蔟非】  俗 【 音續】 

俗 【 渠吉切】  谷 【 谿谷】  谷 【 巨勺切】  匹 【 □吉切】  疋 【 之盛切】  吉 【 作吉非】 

【¿戍 【 音洫】  戍 【 音庶】  穴 【 窟也】  而隴切】  額 【 頭也】  頟 【 牌頟也】 

尸乙 【 作厄非】  夕 【 朝夕】  夕 【 竹几切】  錫 【 音昔】  錫 【 音芉】  易 【 音昔】 

易 【 音羊】  易 【 作易非】  滴 【 音的】  滳 【 音傷】  挽 【 音捻】  搯 【 音滔】 

鐵 【 金也】  鐵 【 馬勒也】  呇 【 作沓非】    

   字有通用

    平

蠭蜂 蹤踪 雍雝 時峕 窻牎 鼃蛙

梅楳 純淳 因姻 昏婚 頒盼 綿緜

沿緣 雕彫 皋咎 窰窯 晁日黽 強彊

蛇虵 樛虫 吟唫 譚談 簷櫩 沾霑

巖嵒 鉗鈐 貪探   

    仄

緫揔 綜緵 洞峒 綵彩 氣炁 戾丰皿

寨砦 乃廼 實寔 考攷 杲皜 鶴翯

闔合 皦皎 杏窈 呌嘂 照炤 耀曜

廟庿 站蘸 歷曆 跡蹟 急亟 呇遝

駮駁 畧掠 捻搦   

○文房類

  文房適用

【論語】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云器者工之用也事者工之任也利用以盡任工之道善矣審斯言也則文房之友非士君子之器乎故詳述之

   評硯

端硯出端溪有上下巖西坑餘悉其下也惟北巖為上北巖即上巖色理瑩潤有鋩者尤發墨本以紫石為上紫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又有草蒙茸金線紋惟有眼者最貴謂之鴝鵒眼石文精美如木有節今不知者乃以為石病惟上巖石有眼眼之佳者青綠黃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匝其大者尤為希有或布列硯中如北斗心房星之形世人以眼多少為價之輕重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謂之高眼生於內者謂之低眼高眼尤為可尚然又有活眼死眼黃黑相間黳精在肉晶瑩可愛謂之活眼四傍浸漬不甚鮮明謂之淚眼形体畧具內外皆白殊光彩謂之死眼大抵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死眼勝眼也

龍尾硯 金星硯 羅紋硯 蛾眉硯 角浪硯 松文硯 豆斑硯 【 並歙州研之異名其石皆出于龍尾溪金星尤貴】 

紅絲硯 黑角硯 黃玉硯 褐色硯 鵲金黑玉石硯 紫金硯 【 並出東州唐彥猷作紅絲研自為天下弟一焉】 紫石硯 【 出吉州】 

黃金硯 【 出淄州】  綠石硯 【 出洮州】  磁洞石硯 【 出万州】  魯水硯 【 南劍州】  樂石硯 【 出宿州】  古瓦硯 【 出相州】  金雀石硯 【 出□州】 

角石硯 【 出綿州】  石末硯 【 出離州】  熟鐵硯 【 出青州】  大陀石硯 【 出帰州】  澄泥硯 【 出□州】  懸金崖石硯 【 出万州】  駞基島石硯 【 出登州】 

石末硯受墨而費筆龍尾得墨遲而久不燥羅文石起墨過龍尾端溪龍窟岩紫石又次之古瓦類石末它足言乂

   洗硯

凡硯須日滌之過二三日即墨色差減縱未能滌亦須易水春夏蒸溫之時墨久留其間則膠力滯而不可用尤要頻滌去之洗硯不得使熱湯亦不得用氊片故紙唯以蓮房枯炭洗之最佳端溪自有洗硯石或挼皂角水洗之亦得半夏切平洗硯大去滯墨又黃蠟補硯極佳

   評筆

番禺諸郡多以青羊毛為筆或用雞鴨毛或以雉毛五色可愛又有豊狐毛虎僕毛鼠鬚羊毛麝毛狸毛羊鬚胎髮等然皆未若兔毫亦須取崇山絕仞中之兔八九月收之若中秋月則兔不孕兔不孕則毫少筆貴夫筆須鋒斉勁健今世筆皆鋒長少損巳禿不中用矣宣州諸葛高常州許頔造鼠鬚散卓長心筆絕佳

   收筆

東坡以黃連煎湯調輕粉蘸筆頭候乾收

山谷以蜀椒黃蘖煎湯磨松煤染筆藏之不蛙尤佳

   洗筆

洗筆之法以器盛熱湯浸一飯久輕輕擺洗次卻用冷水滌之若有油膩則以皂角湯洗甚佳

   評墨

唐末墨工李超与子庭珪自易水渡江居歙本姓奚江南賜姓李氏故世有奚庭珪墨又有李庭珪墨今之言墨者亦以李庭珪為弟一易水張遇為第二珪復有二品龍紋双脊為上一脊次之遇亦有二品易水貢墨為上供堂次之近世兗州陳朗亦精於墨可以次之又有王君得墨柴珣朱君得小墨皆唐末五代知名者

   李庭珪造墨正法

    取煙

清麻油十斤先取三斤以蘇木一兩半宣黃連二兩半杏仁二兩磓碎同煎候油変色放溫濾去滓傾入餘油內扌斍勻隨盞大小掘地作坑深淺令与盞平滿添油炷灯安在坑內以瓦盆子約面闊八九寸底深三寸許者覆之仍用方寸瓦片榰起三面不可太高又不可太低每一炊久即掃一度只可作十盞盞多則掃不徹每取煙次即剪灯花勿拋油內仍勿頻揭見風恐致煙落

    合膠

黃牛皮水浸透拔去毛仰攤在平板上取生黃上勻撒皮上良久以小刀剗剗去筋膜換水頻洗斫碎入油膩鍋內水煎成膠傾出薄攤竹隔子上風乾凡煙四兩用乾膠一兩二分打作小片以水浸軟卻漉出入藥汁內同熬切忌膠少少則不堅多又著筆不宜添減也

    搜煙

每煙四兩半用宣黃連半兩蘇木四兩各磓碎水二盞同煎五七沸候色変用熟絹濾去滓別同沉香一錢半煎留水四兩許再濾次用腦半錢麝一錢輕粉一錢半以藥汁半合研化先將藥汁入膠同熬不住手扌斍令溶後入腦麝汁扌斍勻乘熱傾入煙內就風速搜和次就案上團揉候光可照人方印作鋌子先以滑石為未塗墨上灰池頓無風窨五七日候乾取出以棕刷子凈刷且收衣笥中旬月後取出不然亦害但欲堅勁故也 【 以上並造墨法】

   印色

真麻半兩許入草麻子十数粒搥碎同煎令黃黑色去草麻將油拌挼熟艾令乾溫得所然後入銀朱隨意多少色紅為度更不須用帽紗生絹之類襯隔自然不霑塞印文而又不生白醭雖十年不熾一法用蜜最善著紙素雖久色愈鮮明

   蠟斗

每蠟一兩入欎金未少許同熬顏色深淺隨意加減乘熱絹濾去滓入瀝青兩皂角子大再熬既不透紙又可省蠟上尊位書宜溫蠟淺蘸欲易於開封家書宜熱蠟深蘸可防私拆之患

   法糊

瓦盆盛水以麪一斤摻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為度瀝浸麪油水煎白芨半兩白礬三分去滓和元浸麪打成濃糊入桐油黃蠟芸香等各三錢重就鍋內打作一團別換水煑令熟去水傾置器內候冷日換水浸臨用以湯調開

   書燈

讀書須以麻油炷燈蓋麻油無煙不損服但恨其易燥每一斤入桐油二兩和之則難乾又辟鼠耗若蔓菁油罌粟油紅花油每一斤則入桐油三兩以塩少許置盞中亦可省油以生姜擦盞邊可不生滓暈以蘇木煎灯心日煞乾炷之可烬

   書牎

讀書須用明窻淨几須油紙糊牎則明其造油紙訣云五桐六麻不用煎二十萆麻去殼研光粉黃丹各半匙枝枝扌斍用似神仙又云桐三麻四不須煎十五萆麻去殼研定粉一分和合了太陽一見便光鮮

   收書

收藏書籍之法當於未梅雨前日煞取極燥頓橱櫃中厚以帋糊外門及周隅小縫令不通風即不蒸古人藏書多用芸香辟蠹即今之七里香是也麝香收書橱中亦可辟蠹一法用梓腦亦注

   收畫

亦當於未梅雨之前日煞眼令燥緊捲入匣厚以紙糊匣縫取令周密過梅月方開則不蒸醭盖蒸氣自外而入故也匣須用楸木梓木或杉桬之類為之外漆以黑光裏不用漆也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  【后集】

○服飾類

  衣服儀制

衣者身之章也自黃帝堯舜氏作取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之制盖始諸此是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則儼然人望而畏之彼其之子不称其服則見剌於詩人服之不衷身之災也則見譏於左傳然則人之於衣服也可不慎哉有如冠冕深衣躰式載在礼經粲然可攷

   冠冕之制

見圖

古者冠礼初加緇布冠欲其尚質次加皮弁欲其行三王之德是益尊也三加爵弁欲其行敬事神明是尊也

   毋追

見圖

夏之冠曰毋追以漆布為殼以緇縫其上前廣二寸高三寸

   章甫

見圖

商之冠曰章甫其制与周之委貌夏之母追俱用緇布為之

   委貌

見圖

周之冠曰委貌一名四玄冠今之進賢冠乃其遺象也

   冕方

見圖

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冕之旒有五釆藻貫玉為飾法天十二辰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笄 冠緌

見圖

笄令之簪也而士以骨為之大夫以象為之緌以紘繫笄順順而下結之曰緌垂其餘於前曰緌

   弁

見圖

周曰弁商曰哻夏曰收俱以三十弁布漆為之制相似而微異

   介幘白抹帶

見圖

行事献官祭服也執事者用介幘冠以皮為之其飾黑漆

   組綏

見圖

青組纓属於頰此謂緇布冠笄乃以二條之組兩廂属於頰

   衣

見圖

衣上躰之服古者朝服有玄袞有毳衣有黻衣有緇衣有錦衣有深衣其制不一

   中單

見圖

王衣祭服其內明衣加以丹朱剌綉文以褗領丹者取其赤心奉神也

   裳

見圖

裳下躰之服古者綉裳五色備前三幅後四幅以纁為之剌綉於其上

   蔽膝

見圖

以羅為表絹為裏其色纁上下有純去上五寸所繪各有差大夫曰芾士曰靺鞈

   佩   

見圖

佩之雜者以珩璜琚瑀衡牙之類上有葱衡下有雙璜衝牙蠙珠以納其間佩於韋帶之上

   綬

見圖

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蒼玉而純組綬士佩瓀珉而縕組綬以其貫玉相承受也

   大帶

見圖

詩曰其帶伊絲以素絲為之深衣注云用白繒裌縫之廣四寸以束要垂其餘三尺謂之紳

   舄

見圖

周礼屨人所掌有舄有屨鄭氏謂複下曰舄單下曰屨唯服冕著舄其餘皆屨

   冕服十二章圖

見圖

經曰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釆彰施於五色作服○傳云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変也華蟲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絜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人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為兩已相背取其辨也以是十二章繪繡於衣章之上○崔靈恩云畫体虛浮義耶於陽繡体沉重理法於陰是也備十二者以則天數至於周世乃登三辰於旗而服止九章与舜異也

   深衣正圖

見圖

深衣之制衣裳相連被体深邃故謂之深衣以白細布為之裳六幅交觧裁之為十二幅以應十二月狹頭在上除縫削外實廣六寸下齊倍之其十二幅外別添兩斜袵於旁縫属於裳謂之續袵也鉤邊□者裳下圜其角如鉤恐其垂下而不齊也袂圜以應規圜謂胡下也牛領下垂謂之胡從袂口至腋下裁令其勢如牛胡袷

   深衣背圖

見圖

方以應矩袷曲領也向下交垂如矩之方也負繩謂背後縫上下相當取直如繩也踝足根也裳止其足根使長被土也裳下曰齊取其齊平若衡也袪袂口也尺有二寸圍之則二尺四寸要中則三其袪之圍袼腋下也稍寬於袪可以運肘衣純者衣之緣領緣廣二寸其餘緣並廣寸半具大父母純以繢具父母純以青無父純以緇

   深衣冠帶履圖

   冠

見圖

按王氏普制度云緇布冠今人用烏紗漆為之武連於冠辟積左縫疊五攝向左以象五常用象簪橫貫之

按晉輿服志漢末王公名士多以幅巾為雅近世以烏紗方幅似今頭巾製之直縫其頂殺其兩端用以覆冠盖古冠無巾今人冠小冠必加巾以覆之

   帶

見圖

帶以素天子朱裏終裨謂帶與紐及紳皆飾其側也大夫裨其紐及末士裨其末帶裌繒為之廣四寸裨用黑繒各廣一寸

深衣用白屨狀如今之履絇繶純綦四者以緇絇者謂屨頭屈修或繒為鼻繶者縫中紃也純謂屨口緣也綦所以繫屨也或用黑屨白純礼亦宜然

  服用原始

   衣冠

居而野衣毛而冒皮後代易以絲麻觀翬翟之文廼染帛以效始作五釆以為服見鳥獸有冠角順胡之制遂作冠冕纓緌也¿輿服志云上古

   幞頭

二儀實錄曰古以皂羅三尺褁頭號頭巾三件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絹褁髮亦為軍戎之服後周武帝依周三尺裁為幞頭此乃得名之始也

   頭巾

蔡雝獨断曰古幘無巾王莽頭禿乃始施巾之始也筆談曰今庶人所戴頭巾唐謂之四腳二繫腦後二繫頷下兩帶四帶之異自宋朝始也

   公服

筆談曰中囯衣服自北斉巳來全用胡服窄袖緋綠唐貞觀時猶開元之後稍褒慱矣通典曰宇文護始袍加下襴遂為後制即今公服也

   履帶

實錄曰自古有革帶及□垂頭秦二世始名腰帶唐高祖令向下□垂頭取順下之義名鉈尾開元後帶鉤尚穿帶本為孔至宋朝加順折也

   魚袋

實錄曰三代以韋為之謂之筭袋魏易之為龜唐高祖給隨身魚三品以上其飾金五品以上其飾銀故名魚袋賜紫則給金魚賜□則給銀魚

   笏

唐會要曰笏周制也周礼諸侯象大夫魚須文竹晉宋以來謂之手板魏以後五品以上用象武德四年詔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

   凉衫

筆談曰近歲京師士人朝服乘馬以黲衣蒙之謂之凉衫亦古遺法儀礼曰朝服加景但未見古制耳

   襴衫

唐志曰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著襴及裾名曰襴衫以為上士之服即今文子所衣之服是也

   骻衫

輿服志曰馬周上言三代深衣請襴袖褾巽為士人上服開骻者名垂夬骻衫庶人服之即今四癸衫

   汗衫

實錄曰古者朝燕之服有中單郊享之服又有明衣漢高祖与項羽戰爭之餘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

   半臂

實錄曰隋官多服半臂即長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間或曰綽子庶人競服之

   襖

輿服志曰北斉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古藝服也盖取便事今代襖子自北斉始也

   袴

史記屠岸賈趙氏趙朔之妻有遺腹生男賈索之夫人置其袴中袴始見此實錄曰上古以皮為袴也

   犢□

實錄曰西戎以皮為之夏后氏以來用絹長至于膝漢晉各犢鼻北斉則与袴長短相似省犢鼻之名

   被衾

召南小星詩曰抱衾与裯注云衾被也裯單被也論語云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北商周之事也西京雜記趙飛燕為皇后女弟昭儀上襚三十五條有鴛鴦被

   布□

詩曰乃褁餱粮于橐毛傳曰大曰橐小曰曩御覽云古行者之食以布曩貯粮布袋見于夏后世

   手巾

礼記浴用二巾上絺下綌而旡異名漢王莽逐王閡閱泣元后以手巾拭之事雖見於三代而名自漢始

   大衣

商周之代內宮世婦服也至唐則裙襦大袖為礼衣開元中婦見舅姑戴步□□釵翠大衣之制盖起于此實錄曰大袖在背子下身与衫子斉而袖大以為礼服疑此□

   霞帔

實錄曰三代旡帔說秦有披帛以縑帛為之漢即以羅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開元中令王妃以下通服之今代霞帔非恩賜不得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間帔則始于晉矣

   長裙

實錄曰上右衣裳連下有裙隨色有褖堯舜巳降有六破及直縫皆去禒商周以其□質加以花綉盖自垂衣裳而巳有裙矣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今大衣中有

   冠子

實錄曰自黃帝制為冠冕而婦人首飾旡文至成周始有副笄漢宮掖氶恩者□碧或緋芙蓉冠子則自漢始也

   特髻

燧人始為髻至周王后目服為副編三輔謂之假髻即今特髻也实錄曰燧人氏婦人束髮為髻髻継也善女子必有継於人也

   盖頭

唐初宮人著羃離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敝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後戴皂羅方五尺亦謂之幞頭今曰盖頭凶服以布為之

   頭鬚

二仪实錄曰燧人時為髻但以髮相纏而物繫縛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繫之後世易之以絲及綵絹為之名曰頭帶

   玉釵

实錄曰燧人始為髻女媧之女以竹為笄以貫髮堯以銅為之舜雜以象牙玳瑁焉漢武帝有神女留玉釵与帝故宮人作玉釵

   環釧

瑞應圖曰黃帝時西王母献白環舜時又献之通俗云環臂謂之釧後漢絲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則釧起于漢

   指環

五經要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當御者以銀環進之娠則金環退之進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今有指環本三代之遺事也

   梳笓

說文曰櫛梳笓緫名也實錄曰赫胥氏造梳以木為之二十四齒取疏通之義釋名曰梳言其齒疏也枇言其細相比也今作笓

   笠子

古者雖出於外囯今世俗皆頂之或以牛尾馬尾為之或以棕毛或以皂羅皂紗之類為之

   帽子

亦本於外囯或以禽獸皮毛牛馬尾及棕毛藤竹為之或以絹帛銷金織金為之今俗通用

   固姑

今之韃旦回回婦女戴之以皮或糊紙為之朱漆剔金為飾若南方漢兒婦女則不得戴之

   □衫

有数樣曰光腰曰線腰曰海青曰跨摺曰三佛斉之類

  澣澤須知

   垢膩污

莙薘灰汁浣衣潔白如玉 又法搗碎蘿蔔洗 又 法茶子去殼搗爛洗甚妙 又法豆楷灰洗衣垢絕妙

   墨污

嚼棗洗 又法半夏末和水洗 又法急用銀杏去膜 爵破揉污用新汲水浣之嚼杏仁亦得久污則揉浸少 頃洗之旡痕

   青黛污

嚼杏仁洗

   油污

用蜜洗 又法即時用葱湯入瓶內以湯瓶觜注所污用人緊綳開衣服以污去為度更不得用手挼洗自然如故 又法嚼蘿蔔吐於其上擦之即去迹 又法百滾湯泡紫蘇擺洗 又法用煑麥山湯洗 又法洗桐油以生銀杏肉擦污令透用熱湯洗 又法泡牛皮膠湯乘熱洗 又法用海螵蛸滑石二味苦分為末襂而熨之 又法用白墡上末糝少頃輕揉油隨土去迹 又法用蕎麥麥山鋪上下紙隔定熨斗熨之迹米糠亦得

   乾紅為油污

用酸漿和皂莢洗乾滴少麻油揉之其色不陳

   紅紫衣為油污

用豆豉湯熱擺油去色不動

   漆污

用油洗 又法以溫湯略擺過細嚼杏仁挼洗又擺之 並迹或先以麻油洗去然後以皂角洗之

   瘡汁

用膠清洗

   羊脂污

石灰湯洗

   糞污

埋土內一伏時取出洗

   牛脂污

嚼粟米洗

   洗皂衣

濃煎黃梔子澤之如新

   黃泥污

擦姜入皂莢洗

   洗毛衣

如氊油污法用楮蹄煎湯乘熱洗

   洗蕉葛衣

用清水揉梅葉洗經夏不脆

   洗舊圖畫

露於中庭篩細灰糝之經伯乾拂去

   洗楮衾

於霜夜先鋪禾藁於地上如衾之大燒成灰來早霜鋪其上覆以衾候日曬霜融其垢尽脫來日翻轉再覆其上兩面皆□

   修狨坐

久而色暗者露於霜露下三五夜復鮮明而潤霜令就上消了

   漿衣

用新菘子隨多寡去殼細研以少水煑熟入漿內或加木香一塊同煑尤佳凡漿以熟麪湯調生豆粉為之極好又法用白磰土夾漿之垢膩易洗

   真紅衣裳

不可近麝香能損其色

   毳布

微以酒噴勻蒸過或以皂角水浸過或染過日煞乾收或以羊糞燒灰淋汁浸過日煞收皆可永久不蛀

   狨猿褥座等物

宜日影眼過以細棒擊去其塵汗取萵苣菜日煞燥逐葉擘開鋪置茸面收之可永久不蛀

   氊褥之属

若頻頻日煞露則蠅類遺種於中反能速蛀不日煞則蛀愈甚但以菵草同折摺收之可永久不蛀

五月五日取萵苣頓廚篋中辟衣帛虫蛀

七月七日收角蒿直氊褥書藉中可辟蛀

九月九日收茱萸撒直廚篋中亦可辟蛀

青蒿子採直應切盛貯器物中極能辟蛀

樟腦燒熏衣篋簟席之類可去壁虱虫蛀

○閨妝類

【漢史】張敞為婦畫眉有司亥方之敞荅以閨門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敞之所為誠屑矣然天下慕之爭斈為京兆眉審是則粉白黛綠之要亦可為好事者助也

  宮製薔薇油

真麻油隨多少以甆瓮盛之令及半瓮取降真香少許投油中厚用油帋封繫瓮口頓甑中隨飯吹兩餉持出頓冷三日後去所投香凌晨旋摘半開柚花俗呼為臭橙者揀去莖蒂納瓮中令燥溫恰好如前法密封十日後以手泚其清液收之其油与薔薇水絕類取以理髮經月常香又能長鬢茉莉素馨油造法皆同尤宜為面脂

  香髮木犀油

岩桂花凌晨摘半開者棟去莖蒂令十分凈每高量一斗取真麻油一斤輕手拌勻以濕燥相停為度納甆瓮中厚用油帋封繫瓮口坐瓮於釜內以湯煑一餉久持起頓燥十日後傾出以手泚其清液收之要封閉謹密愈久愈香以此油勾入黃蠟為面脂尤馨

潔鬢威仙油

威灵仙十莖側栢葉二枝牙皂三莖黑牽牛二十粒黃栢皮一片如手指大各細剉以絹囊盛納瓮中入真麻油浸收能除垢膩潔鬢長髮勝苓香百藥煎之類遇鬢髮氊結不堪梳理有速取一掬除土立見梳觧

  玉女桃花粉

益母草亦名火坎草莖生如麻而葉差小開紫花端午間採日煞燒灰用稠米飲搜團如鵝卵大熟炭火煆一伏時火勿令焰焰即黑取出搗碎再搜煉兩次每十兩別煆石膏二兩滑石蚌粉各一兩臙脂一錢共研為粉同殼麝一枚入器收之大能去風剌滑肌肉消瘢點駐咨容

  唐宮迎蝶粉

粟米隨多少淘浙如法頻易水浸取十分清潔傾頓甆鉢內令水高粟寸許以薄綿綳鉢面隔去塵汙向烈日中曝乾研為細粉每水調少許著器內隨意洞花捋粉覆盖燻之媚悅精神

  內宣黃耆膏

黃耆防風赤芍藥天麻地黃各一分許浸取麻油五兩重七日外慢火煎令香不可焦赤去滓入黃蠟五錢重再畧火敖新綿子濾過可以禦風露悅顏色比尋常面脂大類霄壤

  太真紅王膏

杏仁去皮滑石輕粉各等分為末蒸過入腦麝少許以雞子清調勻早起洗面畢傳之旬日後色如紅玉

  孫仙少女膏

黃栢皮三寸土苽根三寸大棗七同研細為膏常早起化湯洗面用旬日容如少女以治浴尤為神妙

  錢王紅白散

白芨石榴皮白附子冬子篤耨香各一兩為細末卻以法酒浸三日早起洗面畢傳之七日後面瑩如王頻用尤佳

  畫眉集香丸

真麻油一盞多著灯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黑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熏衣笑蘭香

藿苓松芷木茴丁茅賴芎黃和桂心檀麝牡皮加减用酒噴日日煞乾絳囊盛苓以蘇合油揉調勻松茅酒洗三顆米泔浸大黃蜜同蒸麝香逐褁俵入薰衣加殭蚕常帶加白梅肉

  惜髮神梳散

土當歸荊芥黑牽牛白芷葳灵仙側栢葉訶子等分為細末隔夜用藥糝髮中次早理之能去風屑除垢膩觧氊結

  牢牙橄香散

香附子多採凈洗日煞令燥燒灰存性碾細為末常用揩齒大能愈牙宣辟口氣日間常作食橄欖香妙甚

  透肌五香圓

丁香麝香陵香木香藿香白芷當帰桂心等分為細末蜜丸如豆子大日間或臥次頻含嚥半月後口躰間鎮存香氣

  太乙灵應膏

露蜂房一兩杏仁去皮尖一兩蛇蛻玄參各半兩黃耆三分各細剉虢丹五兩童男女亂髮一握如雞子大凈洗日乾先用麻油一斤同髮入器慢火煎令髮消再入杏仁煎黑持起澄去滓換入別器以餘藥除虢丹外同熬候焦黃又澄去滓卻入虢丹以柳木扌斍五千轉滴入水中取軟硬為度傾頓甆合收之專療婦人內外兼瘡諸藥不痒用少許薄紙攤傳患日一換夜一換五日見効也

  西施脫骨湯

乳香杏仁各半兩朴硝桑白皮各二兩分作五剤每剤先以桑皮杏仁投新瓶中汲水五椀煎去小半卻入餘藥緊封瓶口再煎片時持起揭去封架足於其上薰之竢可容手傾出浸洗畢仍舊傾收經三兩日後再溫熱如前法薰浣每剤可用三次尽及五剤軟若束綿任其札縛甚効

  金蓮穩步膏

黃栢皮黃連荊芥穗黃丹等分為細末專治闞甲痛不可忍及腳指縫腫爛不容包帛每以少許乾摻患處立見神効

  玉屑飛雲散

煆石膏半兩滑石一兩枯白礬少許同為細末專治腳指縫爛痒腐液粘漬有妨札縛每用乾摻患立驗陰汙尤効

  削剌金刀散

石灰末少許以水小盞化開入糯米一合熬熟焙乾同烏頭三碾細別以碙砂一錢黃丹三錢研勻濯足後以刀削去肉剌微令見血取棗肉搜藥貼上面裂帛繫之立効

  洗珠翠牙魫方

真珠色黃者益母草燒灰淋汁入麩少許絹袋盛珠輕手揉洗先用乳汁浸珠一宿次日洗之其色可鮮明如新珠不得与麝香同收昏珠色

象牙梳篦色舊者水煑木賊令軟掇洗卻以甘草水洗如新又白梅湯煑洗亦如新色

玳瑁魚魫首飾不得熱水洗但以肥皂挼冷水洗之次用清水滌過再用淡塩水出色

翡翠花朵當雜以茱萸則不蛀亦用時日殺日殺宜防猫藏宜防蟻亦湏日殺背日殺羽則損色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一  【后集】

○器用類

  器用制度

且物莫不有制制莫不有則規矩準繩度量權衡皆制物之定則也盖規以取其圜矩以成其方準以揆其平繩以就其正度以度其長短量以測其淺深權以審其輕重衡以定其低昂合是数者然後謂之有制古人之智者創物巧者述之未有舍是而能自為之制者如孟子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又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文記礼所謂衡之於輕重繩墨之於曲直規矩之於方員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員皆此謂也

   度

見圖

顏師古云取黑黍穀子大小得其中者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謂之五度

   規 矩 繩

見圖

漢書云權与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準準正則平

   量 斗 斛 升

見圖

以黍千有二百實共龠以水準其槩兩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謂之五度

   準 衡 權

見圖

衡而均權矣是為五則準繩連体權衡合德百工繇馬以定法式

   几

見圖

凡者所以安身故加諸老者而少者不及焉

   爼

見圖

長一尺四寸廣一尺二寸高一尺漆兩端赤中央黑

   筵

見圖

周礼注云筵亦席也在上鋪陳曰筵在下蹈藉曰席古人坐席三重再重各有差

   坫

見圖

以致爵亦以承尊形似豆而卑口圓微侈徑尺二寸其周高厚俱八分中央直与周通高八寸橫徑八寸足高二寸下徑赤四寸徑赤中□赤雲氣

   簠

見圖

外方內員曰簠盛稻粱之器口員徑六寸足高二寸挫其四角所盛之數及盖之形制与簋同

   簋

見圖

內方外員曰簋盛黍稷之器有盖象龜其中

   籩

見圖

以竹為之口有縢緣形制如豆容受四升以盛乾物

   豆

見圖

以木為之高井口圓徑一尺深寸微侈柄高一尺二寸足高二寸下徑赤二寸漆赤中畫雲以承濡物

   筐

見圖

祭祀之器皆以竹為之毛言侍維筐及筥註云方曰筐圓曰筥亦

   篚

見圖

以竹為之長三尺廣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有盖

   筥

見圖

筐属筐可行幣帛及盛物筥其制圓而長但可以實物而巳

   □□幕

見圖

幕者若束若編凡鼎□□幕盖以茅為之長則朿本短則編其中矣

   鼎

見圖

禮書云亨人掌共鼎鑊以共水火之齊

   釜

見圖

注云無足曰釜有足曰錡可用煑蘋藻以供祭

   鼐

見圖

詩絲衣云鼎鼐及鼒註云鼐鼎之絕大者

   鑊

見圖

周禮亨人掌共鼎以給水火之齊祭祀共大羹鉶羹注云鑊煑肉及魚腊之器

   大尊

見圖

太古瓦尊口徑員一寸脰高三寸中橫徑九寸脰下大橫徑三尺二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五分厚半寸唇寸底平寸容受与犧尊同

   山尊

見圖

刻山雲形漆赤中口圓徑九寸脰高二寸中橫徑八寸脰下大橫徑尺二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下徑九寸空受与犧尊同

   象尊

見圖

飾以象於尊腹之上漆赤中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容受与犧尊同

   犧尊

見圖

飾以牛於尊腹之上漆赤中口員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壺尊

見圖

飾漆赤中口圓徑八寸脰高三寸中徑六寸半脰下橫徑八寸腹中橫徑一尺一寸底徑八寸腹上下空徑一尺二寸足高二寸下橫徑九寸容受与犧尊同

   洗罍

見圖

受一斛口空徑一尺一寸脰中橫徑九寸脰下橫徑一尺腹中橫徑一尺四寸底徑一尺足高三寸橫徑一尺二寸自脰下至底中央直徑一尺四寸半津赤中外加青雲氣

   著尊

見圖

無飾漆赤中口圓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無足容受與犧尊同

   洗

見圖

高三尺口徑一尺五寸足徑二尺中身小疏氶盥洗弃水之器也以漆黃飾口緣朱中其外油畫水文菱花及魚以飾之

   壺

見圖

掌客上公壺四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有四舊圖雲飾容一斛礼書曰矛壺員壺飾

   斚

見圖

量人凡宰祭與欎人受斚而皆飲之明堂曰殷以斚有兩耳

   爵

見圖

一升曰爵上有兩柱取飲不盡之義三足如戈形戒其過則傷也

   玉爵

見圖

以玉為之又朱刻木為之漆赤中受一升畫赤雲口徑四寸底徑二寸上下徑二十二分員足爵尾長六寸博二寸博翼

   觚

見圖

梓人為飲器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陳氏云殳體八觚

 

   勺

見圖

柄長二尺四寸口縱徑四寸半中央橫徑四寸兩頭橫徑各二寸深二寸漆赤中受一勝刻勺頭為龍狀畫赤雲氣兩末丹

   罋

見圖

醯人醢人致饔餼於賓客各供五十甕所受二斗

見圖

瓦器也樂或用藺相如使素王擊又飲器易曰用是也又為汲器左氏具綆

 車制圖

見圖

周禮巾車氏虞氏謂之鸞車夏后氏謂之鉤車商謂之大路周謂之乘輅

漢制天子建太常十二旂曳地日月升龍象天明也

 旗制圖

見圖

古者有九旗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方遂析羽為旌

  器物名數

   五則

規 矩 繩 權 衡

   五度

分 【 十厘】  寸 【 十分】  尺 【 十寸】  丈 【 十尺】  引 【 十丈】

   五量

龠 【 千二百黍】  合 【 十龠】  升 【 十台】  斗 【 十升】  斛 【 十斗】

   五權

銖 【 千一百黍為十二銖】  兩 【 十四銖】  斤 【 十六兩】  鈞 【 十二斤】  石 【 四鈞】

   五路

玉路 金路 象路 革路 木路

   六器

蒼璧 黃琮 青圭 赤璋 白琥 玄璜

   六尊

大尊 著尊 山尊 壺尊 犧尊 象尊

   六彜

雞彜 鳥彜 斚彜 黃彜 虎彜 蜼彜

   六瑞

鎮圭 【 王】  元圭 【 公】  信圭 【 侯】  躬圭 【 伯】  穀璧 【 子】  蒲璧 【 男】

   五兵

弓矢 殳 戈 矛 戟

   九旗

常 旂 (方亶) 物 旗 旟 旐 (方遂) 旌

  器物原始

   舟

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済不通盖取諸渙黃帝時共豈山友貨狄二臣作舟堯舜巧倕伯益作舟舟之制盖始於此

   車

易係辝曰服牛乘馬引重致遠又周礼云盖圜象天軫方象地輪輻象日月此造車之制也

   鼎

昔伏羲興神鼎一一者一統天地万物所係象也黃帝作玉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釜甑

古史考曰黃帝始造釜甑而火食之道成矣礼運注云中古末育釜甑中古盖謂神農時也

   杯

礼玉藻曰毋沒而杯圈不能飲十州記曰周穆王時西胡献常滿杯盖杯三代之制也紂為瓊杯是也

   盤

礼大斈有湯之盤銘是商代巳有盤制而湯始銘之也或曰盤盂黃帝臣孔甲造此盖二物之所始也

   銚

廣雅曰鋗謂之銚說文云溫器也曹操上献帝表曰臣祖騰有順帝賜純銀粉銚是漢人始為之也

   杓

礼明堂位曰勺夏后氏以龍勺推此則前有制矣有夏始加以龍勺杓即勺也祭祀曰勺民用曰杓也

   甌

許慎說文曰有皿 【 音賄】 小甌揚雄方言曰甌甂 【 音邊】 慎雄皆漢人凡所記非戰囯即秦漢制度盖三代飲燕之具也

   盆

爾雅曰盎謂之注云今盆也周官牛人祭祀共其盆簝礼器孔子曰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則始於周時也

   鉢

本天竺囯器也故語謂之鉢西囯有佛鉢是也宋庐江王以銅鉢餉于祖祢是晉宋間始為中囯用也

   托

事始曰崔寧女以金盞無儲病其熨指取楪子氶之既啜而傾乃以鑞環坐之盃遂定遣匠易以漆環製名曰托

   匙

方言曰匕謂之匙說文曰匕所以取飯易曰不喪匕鬯大東詩曰有捄棘匕則三代之制也

   箸

礼記曰飯黍無以箸韓子曰紂為象箸以此觀之盖是物目前已有至商紂始以象而為之也

   竈

淮南子曰炎帝王於火死而為竈後漢季尤竈銘曰燧人造火竈續事始曰竈黃帝所置也

   碓

桓譚新論曰宓犧制杵臼之利後世加巧借身踐碓而利十倍則碓盖起于杵臼之遺法也

   磑

世本曰公輸般作磑以礱穀自山而東謂之磑江浙間或曰礱編木附泥為之以破穀出米也

   磨

說文曰磨石磑也方言磑以石妻為磨則磨以磑而作也盖起於公輸作磑之後石靡古磨字也

   劍

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此劍中之始也拾遺云昆吾山有獸如兔食鉄膽腎皆精鉄因取鑄以為劍雄曰干將雌曰莫邪™管子曰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

   刀

尤造刀戟郭憲洞冥記曰黃帝採自山之銅始為鑄刀又周之重器有赤刀實錄曰諸葛亮以木作槍長丈二以鐵為頭續事始曰亮置古 【 作槍長二丈五尺也】™魚龍河圖曰黃帝時

   弓矢

太白陰經曰包犧氏弦木為弓剡木為矢易係辝曰□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諸睽山海經曰少昊生般始制弓矢

   弩

古史曰黃帝作弩吳越春秋陳音對越王曰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于古孝子楚琴氏以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施機設郭加之以力盖始于楚琴氏也

   薕萡

莊子曰有張毅者高門懸箔不走也談薮云戶下懸薕明知是箔則懸箔即薕矣荀子有局室戶薕之文由此推之宜三代物礼曰天子內屏諸侯外屏大夫以薕士以幃

   帳幄

周官幕人掌帳幕幄帟之事注云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帳也則帳幄當用制也黃帝內傳曰王母為帝設九真十絕妙帳盖帳之始也漢武帝作甲乙武帳盖因此耳

   虎枕

西京雜記曰李廣与兄遊獵冥山見川虎一矢中之断其首為枕示服也事始云為虎枕之始媿咸熙中得梁冀玉虎枕臆下有題曰帝辛九年即紂也紂時巳有其制矣

   竹蕈

詩斯干曰下莞上簟注竹葦曰簟說文曰簟竹席也以竹為席謂之簟周成王之顧命曰敷重篾席注云篾桃枝竹也事雖見于周初而猶曰篾席至宣王之雅始見簟名

   蒲席

拾遺記曰軒皇使百辟羣臣列珪玉于周蒲席上以蘭蒲為席而薦珪玉之重器不嫌其陋初有物故也韓子曰禹為蔣席損禒盖至禹時始加禒飾也至周司几筵掌五席

   訶子

宋遺史曰本自唐明皇貴妃作之以為飾物貴妃甞私安祿山後頗礼因狂悖指傷貴妃胷乳間遂作訶子之飾以蔽之

   香毬

西京雜記長安巧工丁緩作被中香炉本出房風後絕其法至緩更為之機環轉運而炉体常平即今香毬也

   鏡子

玄中記曰堯臣尹壽始作鏡黃帝內傳曰帝与王母會王母□鏡十二面隨月用之則鏡肇於軒轅非尹壽也

   扇子

古今注曰舜作五明扇黃帝內傳亦有五明扇陸機扇賦曰昔武王玄覽造扇然則今以招凉者周武王所作也

   如意

吳時秣陵掘得白玉如意所执皆引螭虎蠅蟬等胡綜謂始皇東遊埋宝以當王氣則此此乃戰囯時事也

   青傘

通典曰北斉皇宗三品以上青朱褁傘前代皆乘車有蓋傘魏自北有中囯此俗用傘便於騎耳傘始于媿也

   雨傘

六韜曰天雨不張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繖盖即雨傘之用也三代時巳有之矣繖字与傘同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二  【后集】

○音樂類 【 樂制】

  音樂緫敘

以殺其樂心感者其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發以散其怒心感著其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又曰知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是故不知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樂â【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相應故生変変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

   鍾

見圖

【礼書云】鳬氏為鍾体之別五銳于鼓鉦舛是也鍾柄之別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於于鼓鉦舛之間有帶布於帶間有枝

   磬

見圖

古者制磬垂下以象天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磬氏為磬倨□一矩有半先儒云上曲為鉤下直為倨上廣而短下狹而長廣狹長短務適中焉然皆厚二寸

   鼓

見圖

上古之世蕢桴而土鼓周礼有建鼓靁鼓靈鼓路鼓之類其制不一然皆以木為匡以革為面

   鼙

見圖

周礼旅帥執鼙記月令修鞀鞞先儒謂鼓有柄曰鞀大鞀曰鞞鞞与鼙同

   琴

見圖

【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其目之日廣六寸象六合五絃象五行周文武時加二絃

   瑟

見圖

【礼書云】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三十三絃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如前二十五絃

   祝

見圖

【詩正義云】柷狀如漆甫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推柄動而擊其旁所以合樂也

【礼書云】方二尺四寸陰数也

   敔

見圖

【詩正義云】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以木戛之所以止樂也

【礼書云】二十七鉏鋙陽数也

         塤 箎

見圖

塤狀如枰錘以土為之大晟樂書塤箎皆六孔而以五竅取二者其竅尽合則為黃鍾尽開則為應鍾此塤箎所以相應也

          管

見圖

管六孔十二月之音也併兩而龡之象簫孤竹陰竹孫竹以地言之也

          蕭

見圖

【慱雅云】大者二十四管無底漢謂洞簫小者十六管有底狀如鳳翼其鳳

           笙 竽

見圖

【礼書云】三十六簧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眾管在匏有巢象或曰巢笙

  音樂名数

   五音

宮 商 角 徵 羽

   五聲

喉聲 舌聲 齒聲 唇聲 牙聲

   八音

金 石 絲 竹 匏 土 革 木

   六律

大蔟 姑洗 蕤賓 夷則 無射 黃鍾

   六呂

夾鍾 中呂 林鍾 南呂 應鍾 大呂

   六樂

雲門 【 黃帝樂文名大卷】  大咸 【 堯樂又名咸池】  大韶 【 舜樂亦作召】  大夏 【 禹樂】  大濩 【 湯樂】  大武 【 武王樂】

   三舛

七德舛 九功舞 上元舞 【 唐樂】

   三夏

肆夏 韶夏 納夏

   九夏

王夏 肆夏 昭夏 納夏 章夏 齊夏 簇夏 祴夏 驁夏

  樂器原始

   鍾

月令章句曰上古聖人木陰陽別風審清濁不可以文載口傳于是始鑄金鍾以主十二月之山海經曰炎帝之孫伯歧因鼓遂為鍾呂氏春秋曰黃帝命伶倫鑄十二鍾礼記曰倕之和鍾鄭康成注云倕堯時鍾工也

   磬

說文曰曲勾氏作磬世本云罄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古史考曰堯時人也樂錄云罄叔所作礼記云叔之離磬皇圖要紀云帝文告造鍾磬礼儀纂曰黃帝使伶倫造磬

   鼓

尤戰玄女為帝制夔鼓以當雷霆世本曰夷作鼓盖起于伊耆氏™礼記明堂位曰土鼓蕢桴伊耆氏之樂也帝王世紀曰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黃帝內傳曰帝与

   瑟

世本曰庖犧作瑟五十絃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勝破為二十五絃帝王世紀曰伏羲作瑟三十六絃隋音樂志曰瑟二十七絃伏羲所作也山海經曰晏龍始為瑟

   阮

通典曰秦琵琶也武后時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銅器似琵琶面圓阮行仲曰此阮咸所造命匠人以木為之名月琴杜祐以為晉七賢阮咸所彈与此同因謂之阮

   笙

礼記明堂位曰女媧之笙簧簧笙中之簧也世本曰女媧作笙簧高氏小史亦云曹植女媧贊曰造簧作笙隋音樂志曰笙竽並女媧氏之所作也

   笛

太平御覽云黃帝使伶倫伐竹于昆溪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風俗通曰漢武帝時丘仲所造長尺四寸七孔京房曰丘仲工其事不言所造

   簫

通礼義纂曰伏羲作簫十六管事始云女媧造風俗通云舜作竹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十管長尺二寸世本亦曰舜造長二尺其說各不同

   角

尤師蝄与黃帝戰帝始命吹角作龍鳴以禦之軍中置之以司昏曉故角為軍器也™黃帝內傳曰玄女請製角二十四以警像通礼義纂曰

   箏

風俗通曰箏秦也本五絃今十三絃不知誰作隋音樂志云箏十三絃蒙恬作也又杜祐通典按礼樂記云箏筑月琴箏形如瑟不知誰改

   鈸

通典曰鈸亦名銅盤本出於西戎及南蛮二其□数寸隱起如涇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南蛮大者其□数尺或者謂齊穆王素所造也

   箜篌

史記封禪書漢武祠太一后土始用樂作箜篌又有立箜篌漢靈帝好之体曲而長二十三絃抱于懷中兩手齊奏謂之擘隋音樂志云出西域非華夏舊器

   琵琶

風俗通曰琵琶近代樂家所作不知其始樂府雜錄云始自烏孫公主造馬上彈之隋音樂志云曲填琵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事始云或云碎葉囯所献

   觱栗

何承天纂文曰觱栗乃羗胡之樂器也其悲本名悲栗徐景山云本胡人牧馬截骨為筒用蒙貫其首吹之以驚群馬今胡部在管音之前故世亦云頭管

   拍板

晉魏之代有宋識善擊節以拍板代之則是拍板之始也樂府雜錄曰唐明皇今黃幡綽撰拍板譜綽曰但有耳道則不失其節奏也

   方響

通典曰梁有銅磬則今之方響也以鐵為之以代磬唐書礼樂志云方響体以應石審此則是出于編磬之制而梁之時始為方響也

   擊甌

史記秦趙會澠池秦王擊為樂擊甌盖擊之遺事也唐大中初郭道源善之用越甌邢甌十二旋加减水以筯擊之今之水盞也

  古代樂舞

   雲門大卷

礼大司樂以樂舞教囯子舞雲門大卷 【 注云黃帝能成名万物以朋民共財言其德如雲之所出民得以有族類此黃帝之樂也】

   大咸

通典黃帝作咸池注堯增修用之咸皆也池施也又礼注咸池大咸也

   六莖

前礼樂志云顓帝作六莖及根莖也又通典注云莖根也謂澤及下也

   五英

白虎通云帝文告樂曰五英者言其能調和五音以養万物調其英華也

   大章

記樂記篇云名與功偕注云堯作大章舜作大韶各因其得天下之功

   大韶

記樂記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継紹堯之德也大韶乃虞舜之樂也

   大韶

 

記樂記注云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継紹堯之德也大韶乃虞舜之樂也

   大濩

前礼樂志云湯作濩濩言救民也又周礼大司樂注云大濩湯樂也

   大武

礼大司樂注云大武武王之樂武王伐紂以除其虐能成其武功也

   勺

礼樂志王者因先王之樂以教化百姓周公作勺言能酌先祖之道也

   羽舞

記注羽籥籥舞所以象文也

   萬舞

詩公庭萬舞注以干羽為舞

   象舞

詩象舞注象用兵剌伐之制

   七德舞

唐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陣樂

   九功舞

唐九功舞本名功成慶善樂

   拓枝舞

本拓拔所製後字訛為柘枝

   六么舞

六么本名綠腰後訛為六么

   後庭花

陳後主製曲名曰後庭花也

                       

   伴侶曲

唐志云斉之將亡有伴侶曲

   霓裳曲

唐明皇夢遊月宮聞此曲因製霓裳曲

   虞美人

項羽之虞姬所製今有虞美人草聞唱此曲即俯仰動搖如有所感故名之曰虞美人草

○音譜類

  樂星圖譜

孝經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孟子云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律呂隔八相生圖】

見圖

子月黃鍾之律為宮從本律数八至林鍾為徵林鍾数八至太簇為商太簇数八至南呂為羽南呂数八至姑洗為角姑洗数八至應鍾為閏宮應鍾数八至蕤賓為閏徵是謂之七調周而復始十二月之律合為八十四調之法大備矣

  四宮清□

四宮清在周礼

惟祀天之樂用之

【□】六字黃鍾清

【□】五字大呂清

【□】高五太簇清

【□】尖五夾鍾清

今之樂色管色並

用寄四宮清煞【律生八十四調】

【宮】【徵】【】【羽】【角】【□□】【□□】

黃林太南姑應蕤

大夷夾無仲黃林

太南姑應蕤大夷

夾無仲黃林太南

姑應蕤大夷夾無

仲黃林太南姑應

蕤大夷夾無仲黃

林太南姑應蕤大

夾夾無仲黃林太

南姑應蕤大夷夾

無仲黃林太南姑

應蕤大夷夾無仲

【土】【火】【金】【水】【木】【太陰】【太陽】

人人 律名黃鍾宮 俗呼正宮

○么人 律名無射宮 俗呼越調

○○○么 律名夷則角 【黃鍾】 子 ○

○○○○么 律名蕤賓変

么人 呂名仲呂徵

○么人○ 呂名夾鍾羽 俗呼中呂調

○○么人○○ 呂名大呂閏 俗呼高大石角

○○么人○○ 呂名大呂宮 俗呼正高宮

○○么人○ 呂名應鍾商 俗呼中管越調

○○○ 呂名南呂角 【大呂】 丑 ○

○ 呂名林鍾変

○○○○么 律名蕤賓徵

□□○○○○ 律名姑洗羽 俗呼中管中呂調

□□○○ 律名大簇閨 俗呼中管高大石調

人○○ 律名太簇宮 俗呼中管高宮

人 律名黃鍾商 俗呼大石調

○么人 律名無射角 【太簇】 寅 

○○么人 律名夷則変

人○人 呂名林鍾徵

人 呂名仲呂羽 俗呼正平調

○么人○ 呂名夾鍾閏 俗呼双角

○么人人 呂名夾鍾宮 俗呼中呂宮

○○么人○○ 呂名大呂商 俗呼高大石

○○么人○○ 呂名應鍾角 【夾鍾】 卯 ○

○○○○人○ 呂名南呂変

○○○人 律名夷則徵

○○○○么 律名蕤賓羽 俗呼中管正平調

○○○○ 律名姑洗閏 俗呼中管双角

○○○○ 律名姑洗宮 俗呼中宮中呂宮

○○ 律名大簇商 俗呼中管高大石

人 律名黃鍾角 【姑洗】 辰 ○

○么人 律名無射変

○○人 呂名南呂徵

人○人 呂名林鍾羽 俗呼高平調

么人 呂名仲呂閏 俗呼小石角

么人 呂名仲呂宮 俗呼道宮

○么人○ 呂名夾鍾商 俗呼双調

○○么人○○ 呂名大呂角 【仲呂】 巳 ○么

○○么○○ 呂名應鍾変

○○么人 律名無射徵

○○么人 律名夷則羽 俗呼仙呂調

人○○○○么 律名蕤賓閏 俗呼中管小石角

○○○○么 律名蕤賓宮 俗呼中管道宮

○○○○ 律名姑洗商 俗呼中管双調

○○ 律名太簇角 【蕤賓】 午 ○

人 律名黃鍾変

○○么○○ 呂名應鍾徵

○○○ 呂名南呂羽 俗呼中管仙呂調

人○ 呂名林鍾閏 俗呼歇指調

人○ 呂名林鍾宮 俗呼南呂宮

么人 呂名仲呂商 俗呼小石調

○么人○ 呂名夾鍾角 【林鍾】 未 ○人

○○么人○○ 呂名大呂変

人 律名黃鍾徵

○○么人 律名無射羽 俗呼黃鍾羽

○○○么人 律名夷則閏 俗呼商角

○○○么人 律名夷則宮 俗呼仙呂宮

○○○○么 律名蕤賓商 俗呼中管小石調

○○○○ 律名姑洗角 【夷則】 申 □

○人○○ 律名太簇変

○○么人○○ 呂名大呂徵

○○么○○ 呂名應鍾羽 俗呼中管黃鍾羽

○○○ 呂名南呂閏 俗呼中管商角

○○○ 呂名南呂宮 俗呼中管仙呂宮

○人 呂名林鍾商 俗呼歇指調

么人 呂名仲呂角 【南呂】 酉 

□么人○ 呂名夾鍾変

○○ 律名太簇徵

人 律名黃鍾羽 俗呼般涉調

□么人 律名無射閏 俗呼越角

○么人 律名無射宮 俗呼黃鍾宮

○○○么人 律名夷則商 俗呼商調

○○○○么 律名蕤賓角 【無射】 戌 ○

○○○○ 律名姑洗変

○么人○ 呂名夾鍾徵

○○么人○○ 呂名大呂羽 俗呼高般涉

○○么○○ 呂名應鍾閏 俗呼中管越角

○○么○○ 呂名應鍾宮 俗呼中管黃鍾宮

○○○ 呂名南呂商 俗呼中管商調

人○ 呂名林鍾角 【應鍾】 亥 ○

么人 呂名仲呂変

○○○○ 律名姑洗徵

○○ 律名太簇羽 俗呼中管高般涉

人一 律名黃鍾閏 俗呼大石角

   緫敘訣

五凡工尺上 四六一勾合 律呂一十二宮 三宮別分清濁

宮分八十四調 閏分一百五音 折上生四位 掣下隔一宮

反宮閏相頂 丁上下相同 正傍偏側和諧 近代知音者少

或正宮使上字 或小食或下凡 或双調使高一 或射羽使下工

堪口晚長村蛮 皆是愚蒙識  

   八犯訣

宮商角羽宮商羽 三出逆八七帰祖 商宮角角羽商宮

四出逆八八帰宗 羽角宮商復再動 三四五六逆八用

   四犯訣

宮角羽商 商羽角宮 羽角宮商

   寄煞訣

土五金水八 木六火無憑 輪頂兩斯頂

折掣四相生 譜中乱筆 敦指依数行

  正字清濁

昔之京語今之浙音廣韻玉篇不能詳載所以□路或未知之粗用切音為古今語脉殊不知反成鄉談蛮字貽笑於人因循久遠訛舛辨至於言詞賡唱不恊律調皆由是也今將教坊樂府呼吸字指重疊異用平側通称併附此以俟識者賞音

切韻先須辨四 五音六律並兼行 難呼語氣皆名濁

易紐言詞尽属清 唇上碧班邠豹剝 舌頭當滴帝都丁

撮唇呼虎烏塢污 捲舌伊幽乙噎纓 開唇披頗潘鋪拍

斉齒之時实始成 正齒止甄征志只 穿牙查摘寨爭生

引喉勾狗鷗鴉厄 隨鼻蒿毫好赫亨 上鄂囂妖嬌矯轎

平牙臻櫛乍詵生 縱唇休朽求鳩九 送氣查拏姹宅棖

合口甘含鹹合甲 口開何可我歌羹 似前緫述都三六

疊韻双次第迎 大抵宮商角徵羽 應須紐弄最為精

世間礼義皆如此 自是人心不解明 

  呼吸字訣

昨夜東風通瓏(王匆心) 帳中捉摸藥著謔

一樹矮堦挨芥載      相煩掠腳畧斫卻

又詩曰

鷺絲讀書鶴上斈 牛頭架屋角上閣

水裏剝芡掐菱角 鶴斈角閣菱角殼

  辨字差珠

蓉 【 卷舌少似營字】  規 【 音龜非与基字同音】  工 【 音剛非与江字同音】 

持 【 奇地非与提字同音】  馗 【 音逵非与旗字同音】  飛 【 半似希字收】 

肥 【 半似兮字□】  巍 【 半似嵬字收】  餘 【 少似夷字收】 

浮 【 音扶非房尤切】  佳 【 音如非与街字同音】  陪 【 少似皮字呼】 

元 【 音厚非与園字同音】  蕃 【 音番非与煩字同音】  珊 【 相干切非山字】 

言 【 當束舌似延字非妍元字同】  初 【 音桐非楚居切】  先來之先 【 音線】 

韶 【 少似潮字出】  貂 【 音凋非与昭字同】  懸 【 音玄非与絃字同音】 

舡 【 非椽字同音】  鵑 【 圭□切非与怪字同音】  貓 【 音茅非与苗字同音】 

□鈆 【 音延非与袁字同音】  蝦 【 濤叫非与□字同音】  豪 【 此□韵外道人□□□□□同】 

□ 【 少似乃字收】  肺 【 音□非与費字同音】  吐 【 音土非与兔字同】 

緫 【 止作蹤字第二用】  士 【 音杜非与吐字同音】  滓 【 音查非□仕切】 

泛 【 少似販字合口收】  翡 【 音係非与腓字同音】  墨 【 音木非脉字】 

北 【 音卜非伯字】  國 【 音谷非与摑字同音】  屈 【 姓者音矞非詘字同】 

嗅 【 當作洶字非許救切】  故 【 音骨非雇字同】  始 【 音試非屎字同】 

抖 【 音德非斗字】  阿誰之阿 【 音屋非渥字】  蜘蛛 【 上音尺非知字】 

枇杷 【 上音比非皮字】  蒲萄 【 上音卜非莆字】  喉嚨 【 上音忽非侯字】 

呆老 【 上音爺非獃字】  未味 【 音異非觧切】  繆 【 姓者音木非繆字】 

三 【 詞語時令用中票曹三思用第三】  恨 【 非与倖行者字同音用】  鵉栾峦銮 【 並音侖非閑字同】 

團栾 【 上音突非團圓字】  窻 【 出四江韵非瘡字同音】  至誠 【 □与程澄字同音】 

恁 【 合口孕字收非任字同】  恐 【 皇恐作丘隴切餘皆第三用】  早 【 通時令並音澡餘皆第三用】 

簪 【 簪縷乃緇參切簪花即祖含切】  不中 【 呼物之好者用平選中中風者音眾】  数 【 音所者謂交物之称云疏者非】 

朋鵬鬅 【 皆音蓬非棚字同】  範犯范 【 少似飯字合口收】  狐葫糊 【 並音忽乎字同】 

雙 【 出四江韵非霜字同音】  教 【 音交推教場三教作第三餘平】  鎮 【 音整甲鎮年鎮月非場鎮字同】 

抱 【 懷抱抱朴乃□皓切餘並音捕字】  應和 【 對荅言語平報應去】  大 【 音代論物之小大乃云隋字通餘非】 

  合口字訣

(侵)(寢)(沁)平上去皆口噤 (譚)(非)(談)二韻双合口參

(塩)(添)(嚴)口合唇收舌似鉗 (咸衘)(凡)合口迎來舌不緘

(感)(和)(敢)二字合音當一覽 (琰)(忝)()合口動唇堪點檢

(賺)(檻)(范)合口收來雜犯 

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之十三  【后集】

○武藝類 【 陣說 射藝】

  軍陣奇正

【陣法序】黃帝因井田以制兵井分四道八家出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五為陣法四為間地虛其中大將居焉環其面諸部連繞此黃帝之兵法焉風后因之以乾坤艮巽四間地為天地風雷四正以水火金木四陣為龍虎鳥蛇四奇其制陣之法或六十步或六百步或千二百步而為開方之形或以奇為正或以正為奇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端不可終窮也自是而降寥寥数千百年間世莫能達其奧惟諸葛孔明善推演其法故於平沙之上疊石為文縱橫皆八其法所為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速奔退遽走擊頭則尾應擊尾則頭應擊中央則兩頭俱應此桓溫所以為常山蛇勢也及夫蜀地險狹道出斜谷則裁之為六至唐李靖因之為六花陣然唐史不書其事惟通典畧言其法大率皆斈亮八陣也故靖甞曰八陣為武侯之舊制焉今謹損益古制共成十二將兵作為陣法自一至九変入窮十二將兵曰四奇曰八正以步人為正馬軍為奇四奇一曰前奇二曰右奇三曰左奇四曰後奇八正一曰先鋒二曰左角三曰右角四曰右爪五曰左爪六曰左牙七曰右牙八曰後軍常以一奇當二正前奇當先鋒左角右奇當右角右爪左奇當左爪左牙後奇當右牙後軍四奇取稟於大將八正取稟於四奇故正常以奇為首所謂以寡制眾者此也居則各視其奇之所止出則各視其奇之所行則奇常居前卒然遇敵則觸為首驗於亮之八陣靖之六花其法不相遠矣以下制為陣法凡八変因敵変化循環窮焉

  大將軍營陣利布奇正

   初鼓

前將及左牙將各陣於左後將及右牙將各陣於右四奇陣於左右之間乃建大將軍之旗於中引四奇之都虞候各持其旗使布前奇之旗於前之左右奇之旗於前之右左奇之旗於後之左後奇之旗於後之右

   再鼓

而四旗就列乃令每旗引其二正之都虞候持其旗使布先鋒之旗於前奇之右布左角之旗於前奇前之左布左爪之旗於左奇前之左布左牙之旗於左奇後之左布右角之旗於右奇前之右布右爪之旗於右奇後之右布右牙之旗於後奇後之右布後軍之旗於後奇後之左

   三鼓

而八正就列營則開四門前門在先鋒左角之間左門在左爪左牙之間右門在右角右爪之間後門在右牙後軍之間

  射藝準的

【禮記射義曰】射之為言者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巳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实審固然後可以言中矣又曰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射宮其容体比於礼其節比於樂其中多者得与於祭数与祭而君有慶数有慶而益地故曰射者射為諸侯也盖男子之生以桑弧蓬矢六示有志於天地四方審是則射豈士斈之所宜畧者然射法不備不足為善平居事可以觀德其或有事戰則充守則固可以保生民面安囯家皆自此始

 弓箭式

見圖

 目視弓上

見圖

 

   步射緫法

左肩与胯對垛之中兩腳先取四方立後次轉左腳大指垛中心此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

左手開虎口微鬆下二指轉弛側臥則上弰可隨矢直指的下弰可扺胛骨下此為靡其弰

右手摘弦盡勢翻手向後要肩臂与腕一般平直仰掌現掌紋指不得開露此為壓肘仰腕

射經云無動容無作色按手頤下引之令滿取其平直故曰端身如範直臂如枝箭發則靡其弰壓其□仰其腕凶月凸背偃皆是射之骨髓疾也

   馬射緫法

見圖

馬射緫法

勢如追風 目如流電

滿開弓 緊放箭

目勿瞬視 身勿倨坐

不失其馳 舍矢如破

      步射病色

前漢李廣將軍校定

開弓勘手 【 謂前手太高後肘低不平】  開弓提手 【 謂前手太低後手高】 

開弓偃弰 【 謂身直頭偃前手腕仰】  兩摘 【 謂不 發用力及前後分觧不斉】 

斫弦 【 謂遣箭分弓實幄下轉腕微鬆手轉弝】  脫弝 【 謂手太鬆倒提手弝】 

發弰 弰子大 【 二件謂不弰傳右脾】 

後手約 【 謂手側不仰腕】  後手小 【 謂欽定手不放平】 

後手偃 後手捲 【 二件謂遣箭不直硬或絕力弦挒手】 

   前後手法

宋盧宗邁太尉釋

摋 【 (蘇割切)俗作撒說文云側手擊物曰摋謂當後手如擊物之狀令臂与肩一摋平直是也】

捩 【 音列与列同說文云捩拗也謂當以前手惟弝後手控弦要如用力拗捩之狀是也】

絕力 【 (租說切)說文云絕力断也謂當以後手摘弦如絕力断之狀翻手向後仰掌向上令見掌文是也】

窒 【 (丁結切)俗作擷說文云窒擲也謂當以前手點弰如擲物之狀令上弰指的下弰抵脾骨下也】

   持弓審固

左手垂下微曲大指羈弝第二第三指著力把弓箭餘指斜籠下弰指左腳面曲右手常心右臂貼肋以大指第二第三指於節上四指絃裏捉弰箭筈与手斉

【訣曰】

持弓審固事須宜 垛在南時面向西

右手捉弓左當弝 仍令箭筈兩相斉

   文弝撥弦

欽身微曲注目視的左手輪指坐腕把弓箭如懷中吐月之勢續以左手第二指与第三指靠心斜入撥弦令弓上弦傳著右肩然後文左腳三移其步以取箭

【訣曰】

文弝撥絃橫縱腳 輪指坐腕身微欽

上弰斜傳右肩膊 左手持弝橫對心

   抹羽取箭

以左手三指丞下緊抵箭四指五指鉤落上箭先文右腳隨步合右手指弰低弝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箭四指五指向裏斜鉤左手二指三指羈簳掣箭至鏃

【訣曰】

箭當弓弝一般斉 三實兩虛勢漸離

小指取箭緊羈鏃 抹羽入弦旡暫遲

 

   □心入筈

右手第二指緊控箭筈大指捻筈當心前手就後手簳入筈左腳尖指垛腳跟微出右腳橫直鞋衩對垛淺坐箭筈左手第二第三指坐腕羈前双眼斜覷的

【訣曰】

右手二指包箭筈 兩手相迎穩入弦

捻筈當心斜覷帖 緊騰兩膝直如衡

   鋪膊牽弦

輪指把弝推出前手微合上弰兩臂稍曲不可展盡左手輪指空第二指過弓弝節上大指面緊著弓弝屈起指節餘指實屈鋪下前膊左右腳膝著力同入筈法

【訣曰】

前膊鋪下似推山 右指弯弓緊寇弦

兩臂稍曲不展盡 文牽須用緩投肩

   欽身開弓

以左手第二指知箭弝外覷帖側手引箭至鏃大指靠定血盆骨為准凡鏃与弝斉為滿半弝之間為貫盈貫盈信美難有及者大抵脅欠肋腳膝著力亦同入筈法

【訣曰】

開弓發箭要欽身 弝外分明認帖真

前肘上翻双膊聳 脅欠肋腳膝力須均

   極力遣箭

竦腰出弰上弰畫地下弰傳右膊後手仰腕極力兀卓後肘過肋摘後手向後前手猛分虎口著力向下急捺轉腕以第四第五指緊鉤弓弝兩肩凸出則箭力倍勁

【訣曰】

弰去猶如搦断弝 箭發應同撚折弦

前弰畫鞋後靠脊 極力遣出猶自然

   捲弦入弰

後箭兩手相迎直右手過胷曲左手捲弦以左第二指取箭前腳跟聳身稍欽双眼覷帖曲右手貼時以左手第二第三指側手羈簳直右手上臂仰腕過胷取箭

【訣曰】

右指羈箭當胷出 左手捲弦弰靠肩

箭巳中時無動手 抹羽入筈法如前